写在干旱带上的壮丽诗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4206
颗粒名称: 写在干旱带上的壮丽诗篇
并列题名: 海原县农牧业发展扫描
分类号: F329
摘要: 2009年10月1日中卫报典藏本登载的关于海原县农业发展状况的文章。
关键词: 海原县 农业 牧业

内容

海原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一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贫困县,“十年九旱”是这片土地的主要气候特点,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海原县在党中央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指引下,农牧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态的脆弱,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落后生产方式的制约,海原县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据统计,194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为41万亩,单产仅为23.5公斤。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中央、自治区十分关怀干旱带贫困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区、市领导多次到海原县考察工作,并加大了扶持力度。巨大的鼓舞,强有力的支持,激化了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战天斗地的无穷力量。多年来,始终坚持打井、打窖,实施解困农业。尤其是1986年固海扬黄引水工程全部竣工,给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全县新增水浇地8万亩。1990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3万亩,粮食单产提高到69公斤;油料播种面积17万亩,总产量达400万公斤。
  近年来,海原县农牧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中央、自治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立足海原“十年九旱”的县情,大力实施“避灾抗旱”的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发展区域优势特色种植业和肉牛产业为重点,以力推设施农业稳步发展为突破口,采取灵活的发展策略,特色产业扩规增量、提质增效取得明显成效,设施农业建设稳步发展,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以马铃薯、硒砂瓜、小茴香、葵花及葱、韭、蒜等特色产业、设施农业、草畜产业同步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格局,种养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农牧业稳步发展。2009年,全县种植农作物19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38万亩,经济作物57万亩(硒砂瓜11.5万亩,油料21万亩,葱、韭、蒜4万亩,小茴香12万亩,蔬菜8.56万亩)。牛、鸡、猪饲养量分别达到12.8万头、120万只、11万头,羊饲养量稳定在100万只。
  ——区域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海原县为全区农牧业大县之一,天然草原面积区划调整后达到402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388万亩,占草原总面积96%。目前,累计围栏天然草原180万亩,补播改良40万亩;全县紫花苜蓿留床面积106万亩,种草农户达6.5万户,覆盖全县农户的85%,正常年景年产优质牧草5亿公斤?,年平均种植一年生禾草30万亩,为养殖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积极联系外商以保护价、预付款的方式,年均出售紫花苜蓿干草500万公斤,有效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
  ——设施农业发展迅速。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科技支撑、干部示范、企业引领、大户带动、农户参与”的运行机制,大力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发展。2008年底,设施农业总占地面积达到4.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744亩,设施拱棚19620亩。
  ——养殖业科技支撑效果明显。累计建成养殖科技示范村114个、高效肉牛养殖示范区2个,建设标准化舍饲暖棚2.38万座,养殖农户由禁牧前的2.6万户增长到6.3万户,增长142%。配置粉碎机、铡草机等饲草料加工设备8060台,年加工调制农作物秸秆4万立方米。建成绵羊常温人工授精点34个、黄牛冷配点26个,累计改良绵羊37.2万只,改良黄牛8.1万头,牛羊良种率分别达到87.7%、49.4%。
  ——动物疫病防控和肉食品安全形势稳定。认真坚持“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原则,强化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体系,重点加强对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使各类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保持100%,连续5年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效的贡献。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08年底,实现种植业总产值7.38亿元,总收入4.79亿元,农民人均种植业收入1300元;完成畜牧业产值3.5亿元,人均牧业收入404元。其中:特色产业总产值5.9亿元,总收入3.88亿元,农民人均特色产业收入960元;全县牛、羊、鸡、猪饲养量分别达到12.05万头、100.3万只、92.3万只、10.1万头。
  为“避灾抗旱”,保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在搞好农业发展的同时,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民进行舍饲养殖,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棚圈建设,引导群众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在中部库井灌区或半阴湿地区,“宜牛则牛、宜羊则羊”,通过推广黄牛冷配改良、绵羊常温人工授精、配制混合饲料喂养等技术,建成高效肉牛养殖示范区;在南部积极推广禾草间作、套种、复种技术,推广肉羊“小群体、大规模”舍饲养殖,建成了草畜改良繁育区;在北部西安镇等乡(镇)以本地滩羊保种选育为主,大力推广滩羊“两年三产”技术,建成了滩羊保种选育区。
  同时,以“一池三改”项目和太阳灶项目带动,先后进行沼气建设、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房、节能炕灶等试验示范和推广。经测算,每座“一池三改”沼气池每年可节约原煤、电、肥料等合计1200元;每台太阳灶年可为农户节约260元。
  农村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既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有效地缓解了全县农村能源紧缺的局面,为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农村生活用能高效化、清洁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岁月催人,重任在肩。海原县农牧局局长王有满说:“已经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务实拼博,再创佳绩!”
  (本版文图均由海原县农牧局提供)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机构

海原县农牧局
责任者
海原县农牧局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海原县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