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百年梦寻》连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3845
颗粒名称:
《百年梦寻》连载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9月23日,中卫报刊登了长篇报告文学《百年梦寻》连载。
关键词:
长篇
报告
文学
内容
第三辑 压砂瓜的脉搏
蓝色压砂梦
因为素有“一块石头一碗水”之说,这对于生活在干旱带上的香山人来说,无疑是从干旱的缝隙中找到了生命的绿洲。关于压砂地的相关资料,实在很少很少。有一本书对“压砂地”是这样介绍的:“此法素有传统。在平展的小块地上铺5厘米至8厘米青砂,保墒水,防蒸发,但用工多,且不便耕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山区人民仍坚持压砂造地,尚有效益。”从这段文字所透露出的信息来看,也就是说,这种“压砂地”是不值得推广的。但是,千百年来,香山的群众却把在压砂地里种子瓜作为种粮、放牧之外的小营生,呵护着、守望着,祈求天公作美有个意外收获,送给大家几个“救命蛋”。然而,天公并不作美,严重的干旱困扰着香山人,“救命蛋”根本救不了香山人!
追溯压砂地的历史,各种版本的县志也没有系统地记载这段曲曲折折的历史,只是偶有提及,却也似乎盖着一块幕布,隐隐约约,让人难以看到清晰的脉络。我们只能从“恐怕有些年代了”的这样的话里捕捉一种信息。可以说,压砂地的创造是一代又一代的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场合,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俗语,说压砂地是“苦死老子,吃死儿子,饿死孙子”。三代人的命运告诉我们,压砂地的历史真的是很久远了,但是一直没能发展起来。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甚至百年梦寻当中,山区的农民靠人背驴驮这种落后的方式铺压砂地,是没有办法大面积大规模去搞的。当时,挖取砾石更不容易,那些砾石多半都藏在山沟1米多深的泥层和碎石下里,经山洪长久的冲刷已少得可怜。若要把砾石刨出来,再背到地里,确实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据了解,海原县兴仁镇(现属中卫市沙坡头区)拓寨村的农民解放前就铺砂压地,直到解放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村里的压砂地也没有多少亩。拓寨村有土地3.6万亩,几十年里只压了不太多的压砂地,仅占该村土地总面积的1/36。但是,这也毕竟是压砂地,当他们驻足看着风沙不再裹在绿色的波纹里尽情玩弄一个瓜农的喜悦时,他们的美梦将逐年逐月逐日地穿过干旱地带,穿过生存中的种种困境将期望变为现实。美梦是人们对生活的奢望,就像苦难人生里的一支小夜曲,充满着向往美好的力量,既能把他们带进一种人上人的富裕生活想象里,又能把他们带进一种悲剧性的魔圈中。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段鹏举
责任者
张永生
责任者
孙艳蓉
责任者
刘健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