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俗文化的画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3314
颗粒名称: 回族民俗文化的画卷
并列题名: 大型回族“花儿”风情歌舞剧《回乡婚礼》观后感
分类号: J642.22
摘要: 2009年9月9日中卫报登载的关于大型回族“花儿”风情歌舞剧《回乡婚礼》的文章。
关键词: 回族 花儿 《回乡婚礼》

内容

两年前,笔者曾在海原县观看过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创作的大型回族花儿风情歌舞剧《大山的女儿》。该剧在“花儿”题材、内容等方面的创新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今年9月5日,笔者在银川又观赏了该剧的姊妹篇——中卫市精心打造的大型回族“花儿”风情歌舞剧《回乡婚礼》,感到十分欣慰和振奋。此剧和前剧相比,有了很大的飞跃,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充分肯定。
  首先是选题的方向很好,具有典型性、长久性,也非常有意义。虽然表现的是宁夏回乡回族婚俗,实际上也是在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很多民俗文化,都包含着深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观众在欣赏美妙的舞台艺术的同时,了解了“花儿”这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回族婚俗文化。该剧选题通过“花儿”歌舞的艺术形式把现实生活中的回族婚礼民俗文化再现于舞台,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抢救和传承“花儿”民歌及相关的民俗文化的社会作用。有望成为宁夏对外宣传、弘扬民族文化的文艺品牌。
  其次,该剧所体现的回族民俗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部表现回族婚礼的“花儿”风情歌舞剧犹如展开在观众眼前的缤纷灿烂的回族民间习俗文化的画卷。首先是表现了丰富多彩的回族婚俗的全过程:相识—相亲(换记首)—说媒—定亲(插花)—沐浴(离娘水)—出嫁(掀脸毛、盘头发)—婚礼(念尼卡哈、婚宴、宴席曲)等等,使观众在美的视觉享受中,不知不觉了解到了宁夏回族婚俗的主要环节,对回族婚俗文化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另外,该剧以回族婚俗为主线,同时引出了相关的一系列回族习俗。比如:(一)回族服饰习俗:阿訇的长衫、独特的帽子(斯达尔),男子的小白帽、黑坎肩,女子的各色盖头等等。(二)回族游艺习俗:“花儿”民歌、口弦、羊响板等。(三)回族饮食习俗:盖碗茶、油饼、馓子、婚宴中的羊肉烩菜等。(四)回族礼仪习俗:见面抱手弯腰施礼,道“色俩目”。(五)回族语言习俗:“记首”(信物)、“色俩目”(您好)、“口换”(承诺等)、“插花”(定亲)、“吉发”(出嫁)、“尼卡哈”(证婚词)等等。(六)姓氏习俗:男主人公名字为“优素福”,女主人公为“赛丽麦”,均使用经名(回族名)。(七)回族卫生习俗:歌舞剧中表现有汤瓶、吊罐以及沐浴的手势、顺序、姿态等,体现了回族自古3件宝:汤瓶、吊罐、小白帽的民族标志。(八)信仰习俗:订婚有阿訇参加,婚礼由阿訇当主婚人,念证婚词等。总之,该剧知识性强、信息量大,既有观赏性又有教育意义,不失为一部弘扬民族民俗文化的好剧目、好教材。
  第三,中国“花儿”的特色鲜明。歌词语言的创作朴实而生动,符合原生态“花儿”民歌的创作规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方言土语的使用以及童谣的插入,童声方言的朗诵,都与“花儿”民歌的风格相一致。另外,第一场“花儿会”相识的歌舞场面,也符合现实中的中国西北“花儿会”的场景。比如,青年女子们手持花伞,高歌“花儿”的情景,与我国甘肃、青海地区“花儿会”的真实情景十分一致。这说明其创作源于实际生活。尽管宁夏没有如此传统的“花儿会”,但是不等于人们不去参加这样的“花儿会”。事实上,宁夏作为中国“花儿”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甘肃、青海或新疆每当组织大型“花儿会”时,都会邀请宁夏的歌手参加。该剧视野开阔,不拘泥于宁夏,从更宽广的角度展现中国“花儿”,颇具创新意识,也更有新意。(本文约2900字,本报发表时有删节)
  【作者简介】武宇林,北方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教授、文学博士(日本广岛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俗学、民族学研究。日文专著《丝绸之路的口传民歌“花儿”的研究》(日本信山出版社2005年出版),专著《中国“花儿”通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宁夏固原回族民俗》(第一作者,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武宇林
责任者
武宇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