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辑 地球是输不起的实验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3264
颗粒名称:
第二辑 地球是输不起的实验室
分类号:
I25
摘要:
2009年9月8日中卫报登载的长篇报告文学。
关键词:
香山地区
传统农业
生态环境
内容
(上接9月4日第10版)
路在何方
摆脱这种意识注定是一种痛苦。
很多人不愿从干旱的家乡搬迁出来。在这种意识下,很多人自然把“迁移”当悲壮、当去受苦。此次壮举,只是迁移了2万多人,但更多的人仍在香山地区挣扎着,并且,随着生态环境的再破坏,香山地区的农业情况糟糕透顶,人们只能拼命地耕种,靠大量的人力投入来求得生存,但收获的粮食却越来越不能填饱各自的胃。
不能怪人,却可以怪天怪地。香山地区的人生存在这样一片荒山上,思想落后、生产落后、技术落后、交通落后、能源落后、组织落后、商品经济落后,似乎都是落后的代名词。而他们多年来一直在看老天爷的脸色活命,他们能
连载够存活下来,更是一个奇迹!
其实,贫穷并不是最可怕的。
二战后的日本,也是处于极度的贫困当中。按日本人口的密度、资源、环境、政治压力等条件,似乎不可能那么快地走出来,并快速地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二者最大的差别是,香山是干旱地区,香山在世界地图上没有一粒芝麻大,香山也许和经济强国日本没有丝毫的可比性。
但是,一域一地、一城一国的发展,不完全依靠自然条件。而往往,其可怕的安于现状、甘于落后,才是发展的死敌。香山人历久的囿于现状和在发展问题上没有突破方略,注定香山人是要受苦的。那么,香山何处去,香山人怎么办?
无论香山人怎样努力,传统农业都难以发展。香山地区的农业历来处于一种小打小闹的原始耕作状态中,小生产的农民,只要死了一头牛,生产秩序便会被打乱。常年吃没菜没油的饭,一个馒头一撮盐。据说冬天的馒头晒着吃,夏天的馒头霉着吃。下雨的时候,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土炕上土地上总是汪洋一片。穷困的山里人,无助单薄的山里人,无法承受模糊多变的自然的压力,不敢冒然放弃耕地,不敢冒险去另谋生路。另一方面,耕地仍在继续缩小、退化,地力迅速衰竭,真是又见“十年九旱,种地无保障,白天还见青苗壮,夜来风沙全扫光”的境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因为在《道德经》上写了这样的话,今天被一些西方人称为环境生态的鼻祖。白居易在钱塘湖边亦注意过环境问题,200多年前的道光进士梅曾亮更以“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地”大谈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这些人都是我们的祖先,由此可见环境问题不仅仅只是香山地区的问题。好在,香山地区的人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人们在受到大自然的威胁、吃了苦头之后终于明白,必须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必须给贫瘠而多难的山地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并且认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由此而寻找着人在自然环境中应处的位置。
这,也正是外界吹入香山的文明之风;这,也正是发展观带给香山地区的可望破解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节点。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段鹏举
责任者
张永生
责任者
孙艳蓉
责任者
刘健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