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地球是输不起的实验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3208
颗粒名称: 第二辑 地球是输不起的实验室
分类号: I25
摘要: 2009年9月4日中卫报登载的长篇报告文学。
关键词: 报告文学 山区 农田水利工程

内容

(上接9月3日第8版)
  路在何方
  香山人没有自己的天堂,香山人就生活在一片荒山上。香山人住在这里,最要紧的是要吃这块山地。民以食为天嘛!吃什么呢?当然是吃粮食。然而种下去的粮食却受自然条件主宰,每一次的播种都珍贵无比,每一次的收获都太少太少,有时候还颗粒无收。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这就是他们的命运。如前面所说,香山人根本吃不饱肚子。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还有什么办法能解决香山人吃的问题?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关键是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
  关键是香山这块山地养活不了香山人。
  歌曰:
  卖耕牛,耕牛鸣何哀!
  源头草尽不得食,牵牛踯躅屠门来。
  牛不能言但呜咽,屠人磨刀向牛说:
  “有田可耕汝当活,农夫死尽汝命绝。”
  旁观老子有幅巾,戒人食牛人怒嗔:
  “不见前村人食人!”
  为了减轻山区过重的载荷,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以粮为纲,大搞山区水利化”中,原中卫县人民政府决定开发香山北麓的山台地,提出引水上山,依赖黄河水利资源开发建设南山台的设想,并遂付之于行动。在兴建南山台扬水工程时,全县人民集中力量,历经数年艰苦创业,投入7000余民工和1942辆各类车辆,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台地上开发出10万亩扬黄新灌区,因地种粮、种树、种草,培植农田防护林,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了植被生态环境。南山台扬水工程1976年8月开工建设, 1978年9月1日引水上山,历时两年。随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和基本农田建设展开,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援助下,整个工程于1985年完成。1986年6月,联合国驻华代表及国家水电部、农林部有关人员逐项考察,验收合格。在南山台开发建设中,宁夏回族自治区投资1000万元,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实物折价1055万多元,原中卫县投资946万多元,乡村自筹资金527万多元。在工程建设中,中卫县的每个人都付出了心血。这片新灌区建成后,搬迁2万多干旱山区的群众安家落户,在这片“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土地上”,人们坚忍地生存下来,以期望创造美好生活。
  可是在当时,把“干旱地区的人移出来”,曾经被很多人当笑话听。是的,笑也没有错。所有的人都是热爱家乡的,所有的人都希望家乡变富裕,所有的人都希望老死在家乡,埋在家乡。这种观念是一种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下派生出来的怪胎,更是一种落后经济下的封闭观念,保守的小农意识。如果说香山地区的地理位置偏僻闭塞的话,那么,香山地区的社会系统也是陈旧落后的,香山人当时的社会意识还相当狭隘。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段鹏举
责任者
张永生
责任者
孙艳蓉
责任者
刘健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