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硬道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3007
颗粒名称: 发展是硬道理
并列题名: 文昌镇发展掠影
分类号: F291.1
摘要: 二十一世纪初,文昌镇抓住新中卫城市建设机遇,通过自主开发建设,先后建成黄湾、东关、蔡桥等7个花园式农居小区,让4000余户农民从“破房子、倒墙墙、泥巷子”的“城中村”住进了小康楼。昔日“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村外现代化、村内脏乱差”的现象悄然消失。
关键词: 城中村 改造工作 文昌镇

内容

“城中村”改造是市委、市政府2009年承诺为民所办的15件实事之一。要问中卫的“城中村”现在改造得怎么样,就不能不提到沙坡头区文昌镇。近年来,文昌镇抓住新中卫城市建设机遇,通过自主开发建设,先后建成黄湾、东关、蔡桥等7个花园式农居小区,让4000余户农民从“破房子、倒墙墙、泥巷子”的“城中村”住进了小康楼。昔日“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村外现代化、村内脏乱差”的现象悄然消失。
  “城市建设改善了群众的住房条件,也给文昌镇带来了发展机遇。我们充分发挥城建开发和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在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鼓励并支持个体私营户创产业、活经济。”文昌镇党委书记吴庭华说。据了解,2008年,文昌镇农村经济总收入9.6亿元,而二三产业总产值就达到8.7亿元,全镇从事二三产业的村民占到8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885元。如今二三产业已成为该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借助城建开发的强力助推,该镇大力培育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形成了一大批商业性经济实体,如两大商业聚集区(雍楼步行街、长城路),三大市场(雍楼市场、东园农贸市场、鲍桥物流市场),七大酒店宾馆(阳光大酒店、君悦大酒店、黄湾大酒店、东关大酒店、东赢宾馆、蔡桥宾馆、东关综合商贸楼)等。靠着这些经济实体,文昌镇的经济始终行进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去年文昌镇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了797万元,每个村至少有50万元的集体经济纯收入。
  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服务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上。近年来,文昌镇整合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完善本镇的“民生账簿”,切实为民办实事。现在文昌镇“城中村”村民农田灌溉费用全免,部分村60岁以上老党员每年可享受300元的生活补助,每年的大学新生可得到1000元的学费补助。同时,该镇各村每年还投入近200万元为村民办实事。“镇上兴办集体经济,带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我们还能享受到一些福利待遇,这日子越过越好了。”这是文昌镇村民的幸福心声。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文昌镇高高擎起的一面旗帜。特别是在今年全球范围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文昌镇党委、政府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积极投资2亿元新建了雍楼塞上农居、东关康民花园、东园金河小区二期三大“城中村”改造项目,零利润安置拆迁农户600余户;借助自身近城临河的资源优势,投资260万元适时开工建设了黄河生态度假村项目;动员镇属民营企业投资132万元,新建了22座沙漠日光温室大棚,为拓宽失地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开辟了新路。同时,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发展困境,文昌镇党委班子成员积极为天德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建项目担保贷款80万元,及时帮企业度过难关,让该企业的220名下岗职工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城市旧貌换新颜,民在城中乐。这是如今文昌镇的真实写照。强化城建开发、大力招商引资、激活二三产业,靠着“以二三产业为主体、城建开发为支撑、高效特色农业和农家旅游业为两翼”的镇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文昌镇在社会经济各项事业中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中卫市文昌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