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地球是输不起的实验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2972
颗粒名称: 第二辑 地球是输不起的实验室
分类号: I25
摘要: 2009年9月1日中卫报登载的长篇报告文学。
关键词: 历史 农业 干旱

内容

(上接8月28日第八版)
  生存危机
  但是,历史上美丽富饶的海原在历史上消失了,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历史是人创造的,面对今天的海原,我们还能说什么呢?自1949年至1990年,年景最好时粮食作物平均亩产140斤,这是改革开放后1989年的收成;年景不好时平均亩产15斤至16斤,这是1953年和1973年灾年的收成;平常年景平均亩产也就五六十斤到八九十斤。这个数字说明,在物质还不丰富的那个年代,一般情况下,七八亩甚至十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新中国成立初海原县人口为6.7万多人,至1990年人口增至29.8万多人。从2005年的一份材料显示来看,全县人口达38.17万人。如此的人口密度,如此的自然条件,海原的负担重啊!人口增加了,要吃,要喝,唯一的出路是垦荒,用过去那个年代的话说就是“向荒山要粮”。这样,在一种生育无序的状态下,山地再广阔,也难以承受过量的载荷。
  由于自然条件的不断恶化,加之人为因素,本来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越发难以承载重荷。在山区,过去我们一方面是治理,另一方面因人口过快增长,乱垦滥牧现象严重,造成山地植被破坏,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这也是不争的实事。据1958年统计,全县天然次生林总面积为5.05万余亩,至1990年,天然次生林总面积为3.9万余亩。后来,因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海原县人工林发展较为迅速,1980年全县人工林累计保存面积19万多亩。1985年进行全县范围内林木资源清查,人工林有31.97万多亩。至1990年却降至9.87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1.72%。20世纪80年代后,林木锐减的原因,其一是管理不严,造成人为的严重破坏。其二是遭受天牛的危害。其三是连年干旱,树木大量枯死。天灾加人祸,加速了海原森林覆盖率减少的速度。
  海原,人们梦中的这片“海”,因水的匮乏,灾难也一直笼罩着。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抗旱救灾几乎成了历任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头等大事。
  1953年,为本县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特大旱年,继上年夏秋连旱,灾情扩至29个乡……
  1957年,降水量少,春墒不足,大部分地区因干旱造成迟播、误播……
  1973年,特大干旱,农作物受灾108.1万亩……平均亩产仅16斤……
  1980年,遇夏、秋、冬连旱,全县45万亩秋作物绝产32.3万亩;兴仁、兴隆、徐套3个公社秋粮全部绝产。
  ……
  在一个缺水的山区,种活一棵树是多么的不易。我们都知道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它不只是地球的肺,还调节着大地的气候,要想风调雨顺,没有树木,没有植被,能阔谈风调雨顺吗?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