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地球是输不起的实验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2899
颗粒名称: 第二辑 地球是输不起的实验室
分类号: I25
摘要: 2009年8月28日中卫报登载的长篇报告文学。
关键词: 海原县 干旱问题 群众

内容

(上接8月27日第八版)
  生存危机
  以海原为例。
  海原县境域面积5516.456平方公里,属山地与黄土丘陵地貌。全县除有限的库坝、塘坝、机井、扬黄灌溉水浇地外,其余皆为靠天吃饭的旱地。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把农业问题一直摆在工作首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受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加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难以抵御较大自然灾害,农民群众的温饱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是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有道是:陇东苦,甲天下。西海固之海原,也让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牵肠挂肚。
  翻开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海原的历史,发生最多的自然灾害仍然是旱灾。当地党政领导倾入心血最多的大事是带领人民群众如何抗旱救灾。十年九旱不是戏说,是这片干焦的土地必须面对的现实。天气的每一次阴晴雨雪对别的地方的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给生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的会是一次集体情绪的变化。他们的喜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天。老天赏脸,下两场及时雨,那喜就会发自内心喜上眉梢。老天不下雨,种子播不进地里,或者麦苗长出来眼巴巴看着干枯,那愁苦就不只堆在脸上,而是苦在心里。
  水——生命之源,当你踏上海原这片土地,就能感受到水重要到什么程度。在县城以北的公路上穿行,且不说那些石头山了,就是黄土山峁、山梁,坡度较大不宜耕种的山坡,干得黄土冒烟,寸草不生的情景随处可见。
  新中国成立后,海原县党政领导和群众就一直为水奋斗着,拼搏着。至1990年,海原县共建成解决人畜饮水的水窖33499个,机井237眼,人工井937眼,涝池600个,扬水站98处,引水工程13处;在国家的支持下,修建中、小型水库和塘坝59座。这些饮水、引水、蓄水工程的修建,虽然缓解了人民群众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的部分困难,但海原仍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
  海原一方面严重缺水,另一方面因山地植被稀少,无雨时死旱,落雨后又难以涵养,因此造成水土流失面积达4488平方公里。复杂的地形,使山地平均沟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公里,平均每年要流失约0.3厘米的表土1417万多吨。
  这是一个惊人的也让人心里发沉的数字。表层的肥土流失了,土地哪能有不瘠薄的道理?
  掀开这沉重的一页,我们再来看海原的历史。自1960年以后,宁南山区先后出土了一批古木,该县的关桥、关庄、罗山、郑旗、罗川及南华山五桥沟等地相继出土的古木,两端有砸(折)断痕迹,部分古木还残存根系或细枝条,证明非斧锯所致,乃当地所产。有的出土古木长达9.6米,直径67.8厘米。有些地方的群众甚至还用古木制作家具或盖房子。在祖厉河流域的一条冲沟中,近30米的垂直剖面上,还可见的枯枝落叶层。这些古木的出土,经有关专家鉴定,为云杉、冷杉、连香树、落叶松、圆柏、油松等树种,经过C14测定,最长的年代有6100年,最短的1800年。由此断定,县境古代为森林覆盖区。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