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梦寻》连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2235
颗粒名称: 《百年梦寻》连载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8月13日,中卫报刊登了长篇报告文学《百年梦寻》。
关键词: 长篇 报告 文学

内容

第一辑 香山诉说
  山里人的“救命蛋”
  关于压砂地,民间传说是这样的。
  某一年大旱,赤地干里,野无绿色,所有的山坡旱地粮食颗粒无收,有一个农民在山坡上发现一堆老鼠打洞时扒出来的砂石上面,竟生长着几株穗粒壮实的小麦,从而发现砂石能保墒抗旱。后来,压砂地经过山里人不断试验、不断改良,逐步推广开来并流传至今广为应用。这种经过几代人探索出来的经验,不但成为中部干旱带上的一种抗旱耕作方式,而且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作为土壤覆盖的一种类型,具有独特的价值。也有人说,香山的许多地名,总有盼水的意味,比如新水、窑洞水、红泉、三眼井、赵莫井、喊叫水等,叫了这么多有泉有水的地名,香山地区却与水与泉无望,因为无望,便有了压砂地。压砂地起源何时,是何人发明的,无从考证,然而从爷爷那辈,铺压砂地就成了山里人一辈子的事业,人们铺压砂地,在压砂地里种农作物,也种“救命蛋”。
  问题是,多少年来,香山地区的压砂瓜,却像是蜜蜂钻到了酒瓶子里——前途光明,出路不大。我们不能想象,种瓜不是为了卖瓜而是为了卖瓜里面的子,这种工序漫长而繁杂,又能救多少人的命呢?对于山里人来说,能不能救命也许不必去考证,那只是山里人心中的一个念想。一个瓜有时候能充饥,两个瓜有时候能换一碗糜谷,3个瓜有时候能换2两盐巴,4个瓜有时候能换一点针头线脑,这就够了,山里人对生活的奢望不高。但在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下,信息、交通、物流不畅,让香山人的一堆瓜什么都换不来时,那“救命蛋”象征的意味也便具有了悲剧色彩,于是,山里人开始恐慌,不堪重负的生活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重新开始寻梦。而永远敞开的“救命蛋”的这扇门,竟是那么不真实,那么让人难以想象。问题是,山里人除了守住这扇门,根本找不到另外一扇能救命的门。一次次灾难,一次次饥荒,“救命蛋”的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已经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确切地说,在香山地区历史的一角,“救命蛋”旱已成为一个空洞的象征,一则古老的寓言,一具似是而非又极可怕的僵硬的植物标本。对于久远年代里的香山人来说,永远敞开的是地狱之门,永远关闭的是天堂之门。他们期盼着“救命蛋”能护送他们到达天堂,所以,也许在一天早晨醒来,或者是在一个寂静的午夜醒来,发现所有的山地都长满了圆溜溜的瓜,为他们换来一切能换来的东西。这样的美梦是潜意识的,也是不发光的,它是黑暗里滋生出来的臆想,无论如何不能照亮山地的任何一个角落。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段鹏举
责任者
张永生
责任者
孙艳蓉
责任者
刘健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