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创的文化“蛋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2193
颗粒名称: 农民自创的文化“蛋糕”
并列题名: 沙坡头区宣和镇农村自乐班走访记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8月13日,中卫报刊登了作者对沙坡头区宣和镇农村自乐班走访的内容。
关键词: 农村 自乐班 文化

内容

“自从村上有了自乐班,我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了。”沙坡头区宣和镇丹阳村村民韩永军高兴地对记者说。
  沙坡头区宣和镇丹阳村、草台村、喜沟村三村,70%的村民均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宁南山区西吉县搬迁而来,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匮乏。为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990年,丹阳村村民陈国生自发组织三村村民40余人组建了村民自乐班。村民自创的文化“蛋糕”,不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让山区小村庄到处洋溢着文化气息。
  万事开头难,自乐班组建之初,除了人员以外,道具、服装一无所有。为此,自乐班成员主动自筹资金1万多元,购买了锣鼓、二胡、板胡等器材。但是,这些东西还远远不够。为了让当地群众早日享受到精神文化“大餐”,自乐班成员陈国生还专程从西吉老家租来衣服等。在自乐班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首场演出终于于1991年春节与群众见面了。
  此后,每逢节庆、农闲,自乐班都要精心排练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1995年4月,在丹阳村红卫寺落成庙会上,村上自乐班的精彩演出受到了十里八乡村民的欢迎,丹阳村自乐班因此“一炮走红”。1995年至今,陈国生带领的自乐班先后在沙坡头区宣和镇、中宁县大战场乡等乡(镇)演出160多场次。
  自筹资、借道具、忙演出,这九个字也许是对宣和镇丹阳村自乐班的最好诠释。2008年,丹阳村委员会认识到,作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的一种经营形式——自乐班,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年11月,丹阳村村委会投资2.1万元、陈国生投资1万元,从西安买来了服装等。服装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但是,音响设备、灯光设施又成了摆在村委会和自乐班成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我市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各级文化部门采取不同形式“送文化下乡”,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浓,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农村是文化的“富矿”,作为乡土文化的自乐班的兴盛,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等相关部门因势利导,促其发展。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晓兵
责任者
韩永军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