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香山诉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2062
颗粒名称: 第一辑 香山诉说
分类号: I25
摘要: 2009年8月11日中卫报登载的长篇报告文学。
关键词: 报告文学 香山地区 压砂地

内容

(上接8月7日第十版)
  山里人的“救命蛋”
  万物各归其位。世界有着它恒定的秩序。千百年来,香山地区人们的生活又有多少改变呢?我们的目光无法穿透久远的岁月,我们只能从一首民谣《放牛娃》里去寻觅新中国成立前香山人的生活光景。
  吆上一对牛(哎),扛上犁铧尖。
  套上去犁地(哎),倒把个铧打破。
  世上穷人多,哪一个就像我?回家取铧去,狼把个牛咬倒。
  跑着追狼去,把个鞋扯破。
  世上穷人多,哪一个就像我?
  煮上一锅饭(哎),半生又不熟。
  舀着吃饭去(哎),就把个锅
  打破。
  世上穷人多,哪一个就像我?身穿烂皮袄,虱子虮子多。
  怀揣黑馍馍(哎),丢掉了大半个。
  世上穷人多,哪一个就像我?
  上面这首歌谣,长期流传于民间,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朴实的特点,是对苦难生活的一种调侃。在放牛娃的眼里,感叹世上穷人多的同时,似乎只有自己最背运了。对他来说,“穷”是没办法的,似乎是茫茫的长夜。
  另一首歌谣《百姓泪涟涟》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灾难的投影。
  提起西北灾难多,
  劳动人民受折磨。
  西北坐着个胡宗南,
  他在西北十几年,
  百姓泪涟涟。
  ……
  铺的毡片盖羊皮,
  多少人家没吃的。
  三年水灾两年旱,
  十七八的姑娘没啥穿,
  百姓泪涟涟。
  记忆里,类似于这样的民谣举不胜举,其中的心酸和悲苦在时光的荏苒堆砌里,已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从上面的民谣里,感受到的是放牛娃的无奈和精神的崩溃,感受到的是老百姓的眼泪和绝望的低泣,还有那一个个迷乱的、失重的、卑微的、挣扎着的灵魂。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一位思想家这样说。香山地区的人在这方面是无与伦比的,他们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在饥肠辘辘的暗淡无光里掌握了活着的秘密,并在长途跋涉中不断确定他们的生活目标。我们看到,荒漠的大山滋生了一串串故事,那些故事不仅仅是大山的传说,也是山里人自己内心的传说。他们经历了把身体放在干旱和灾难中烧烤的苦难生涯,他们在生命的极限中用无穷无尽的悲苦筑起心中的堡垒,他们在贫瘠的山地上执著地寻找活着的理由和依据。
  于是,压砂地,成了山里人的命根子。
  于是,压砂瓜成了山里人的“救命蛋”。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段鹏举
责任者
张永生
责任者
孙艳蓉
责任者
刘健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