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辑 香山诉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1820
颗粒名称:
第一辑 香山诉说
分类号:
I106.5
摘要:
2009年8月5日中卫报登载的报告文学。
关键词:
报告文学
海原县
灾害
内容
(上接8月4日第8版)
海原,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海喇都营,属固原州,清初属平凉府管辖,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隶平凉府盐茶厅同知辖,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裁厅设县,名海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海城县更名海原县。
1999年版的《海原县志》对灾害专门设卷,记录了自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以来的旱灾,这里实录几件,以窥一斑。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盐茶厅旱。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被灾地方本年应纳钱粮缓至秋成后再行征收,以纾民力。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盐茶厅被灾,按轻重俱加赈三月。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夏旱歉收。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盐茶厅八处各赈一月。
嘉庆十五年 (公元1810年),盐茶厅干旱较重,缓征新旧正借银粮草束,并贷子种口粮。
……
光绪十八年 (公元1892年),海城县旱灾较重。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海城县亢旱,民大饥,以树皮、草根充饥,饿殍载道,人相食。
宣统元年 (公元1909年),因上年春夏连旱,赤地千里,人民饥饿待毙,清廷发银赈济,并免除被灾地亩钱粮草束。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大旱,又遭雹、风灾,夏秋无收,民饥。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春夏亢旱,饥荒严重。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夏大旱兼雹灾,逃荒者络绎不绝。
民国十七年 (公元1928年),春秋未雨,麦苗晒枯,秋田不能下种,民众多以捡草子、炒糠秕和剥树皮为食。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继上年之旱,酿成特大旱灾;4月4日海原县代电:“旱魃为虐,全年未雨,秋夏田禾颗粒无收,四乡民众多有乏食之虑,虽欲食糟咽糠,尚不可得;典田当地无主承受,鬻男卖女无人过问……及至冬间,饥寒交迫,饿殍盈野,尸骸暴露,触目伤心,惨不忍睹。”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灾情继续扩大,全村、全族、全户死绝者比比皆是……
旱灾、风灾、山洪暴发的灾难如影随形。泥浆翻滚、咆哮汹涌、房屋倒塌、田地冲毁,到处浮尘起荡、危岩滑石、危乎高哉、惊险万状。那似乎是一个个恐怖的梦魇,紧紧地附着在人们气若游丝的生命进程里。脆弱的山区生态,承受着难以承受的挤压和榨取。人们带着梦境和眺望,在荒漠的大山里奔忙,得到的只是饥饿和日渐苍老、干瘦的躯体,这是山里人共同的叹息和微弱的呐喊。每生活一天,人们的骨子里就会灌满灾难和不幸;每生活一天,人们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不止一次地看到他们受伤的手指、流血的肉体、失重的生命、卑微的灵魂,还有跌落到万劫不复的灾难的深渊里的恐惧。就像我们突然失去了光明,开始和黑暗一起沉沦一样。人们啊,置身于这样的渺茫的景况中,究竟该如何活下去?(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