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试验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1780
颗粒名称: 千亩试验田
分类号: F329
摘要: 2009年,海原县高崖乡高湾村的陈文兰在蔡家塬种植的13亩西瓜收入了1.5万元,陈文兰从心里感激袁丕成,感激海原县科技局给她带来的翻番收入。
关键词: 节水农业 农业技术 农业结构

内容

引子
  大力发展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是我区建设“三个百万亩”(100万亩温棚类设施农业、100万亩扬黄高效节水农业、100万亩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抗旱减灾能力的有效载体和抓手,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自治区科技厅在海原县高崖乡高湾村蔡家塬扬黄扩灌区实施的干旱带节水农业科技示范的成功经验证明,加快推进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有利于构建抗旱避灾增收的长效机制,扭转中部干旱带海原县“年年抗旱年年旱”的被动局面;有利于改善当地旱作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的状况,加快传统旱作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培育壮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8月3日,下着小雨。陈文兰硬是让儿子把住在村子里的海原县科技局农业技术人员袁丕成叫到家里,专门宰了一只鸡招待了一下。
  今年,海原县高崖乡高湾村的陈文兰在蔡家塬种植的13亩西瓜收入了1.5万元,陈文兰从心里感激袁丕成,感激县科技局给她带来的翻番收入。
  高湾村的蔡家塬,过去是旱地,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这里几乎没有庄稼。蔡家塬的土地在高湾村农民心里只是一个数字。
  2004年,蔡家塬被开发为固海扬黄扩灌区,300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陈文兰可高兴了一阵子,她家在蔡家塬有20亩地,比在川道里扬黄灌区的水地还要多。
  经过一番平整后,2006年,陈文兰家在蔡家塬新开发的20亩水浇地终于灌了水,种上了玉米。由于新开发的土地土壤贫瘠,又没有充足的灌水保障,当年陈文兰在蔡家塬种植的玉米连草都没有收到。
  有了陈文兰第一年种植玉米的挫折,高湾村好多村民开始放弃对蔡家塬新开发水浇地的投入,很多田地被撂荒。
  但家庭收入主要靠农业生产的陈文兰没有放弃,2007年,她给蔡家塬的地施了一些农家肥,又一次种上了玉米,但年底只收获了一些草。
  2008年,陈文兰也开始犹豫了,蔡家塬的地还种不种?上年把大部分农家肥投入到了蔡家塬,川道里的老水地都减产了。
  2008年3月,海原县科技局局长、高级农艺师蒋儒龄带着农艺师袁丕成住进了高湾村,同时住进高湾村的还有固原市农科所的农业技术人员。他们为蔡家塬新开发的水浇地而来。
  原来,在海原县科技局的争取下,蔡家塬被自治区科技厅确定为宁夏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海原)科技示范基地,基地核心试验示范面积1000亩。
  项目地块属新开发的扬黄扩灌区,土地贫瘠,有灌溉条件,无灌溉保障,农业生产是典型的半灌半旱类型。蒋儒龄说,面对扬黄灌区日益紧张用水的现实,在扬黄扩灌区开展节水示范农业意义深远。
  据了解,海原县自2003年以来,新开发扬黄扩灌区水浇地5万多亩,目前这5万多亩水浇地都面临用水紧张的局面。
  袁丕成介绍说,如何做好旱作农业和灌溉农业的技术集成,如何确保扬黄扩灌区农作物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达到扬黄灌区现有的水平,是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宁夏中部干旱带节水示范农业(海原)科技示范基地项目是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建设期限为3年,从2008年开始至2010年。项目由海原县科技局和固原市农科所共同负责实施。
  袁丕成就项目的实施开始在高湾村宣传、动员、讲课。
  陈文兰听到了新的希望。
  陈文兰参与试验田建设的积极性最高,她家在蔡家塬的20亩地被首先纳入千亩试验田。
  项目试验田免费提供地膜、种子、化肥等。试验田由技术人员提供统一的技术种植标准,农户按照技术规程规范种植、管护。
  袁丕成说,在试验田里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通过传统旱农蓄水保墒和土壤培肥技术与现代肥水一体化补给技术的结合以及冬覆膜、早春覆膜、膜侧集雨种植等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项目区以10亩1窖的密度建设60立方米水窖100眼,利用现有渠系将扬黄水引入水窑内储存,配套先进的节灌设备,根据土壤墒情、作物需水特点分期分量进行补灌,取得了显著的生产效益。
  从来没有种过西瓜的陈文兰, 2008年在试验田里种了8亩西瓜, 12亩马铃薯。当年,她的西瓜每亩收入2000元,马铃薯每亩收入2100元,亩均收入远远超过了川道里的老水地。
  袁丕成在千亩试验田的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2008年,蔡家塬千亩试验田里示范种植的216亩地膜马铃薯平均亩产2460公斤,亩均纯收入1256元;114亩地膜西瓜平均亩产3500公斤,亩均纯收入1700元;150亩油葵平均亩产170公斤,亩均纯收入680元……
  记者在高湾村采访中得知, 2008年赵成元在蔡家塬的试验田里种植12亩地膜马铃薯,平均亩产3050公斤,亩均纯收入1800元;杨有选种植的5亩油葵,平均亩产240公斤,亩纯收入640元。
  试验田获得的收益,让高湾村村民对蔡家塬有了新的希望。靠近高湾村的李旺镇杨堡村有个种庄稼的能手马学成早就盯着蔡家塬的试验田。
  2009年,马学成老早就租下了高湾村跑大车的杨有山在蔡家塬的地,按照试验田的模式种植。目前他种植的12亩西瓜已经卖了上万元。
  袁丕成说,今年蔡家塬的千亩试验田里种植地膜马铃薯400亩,地膜西瓜400亩,地膜油葵、食用葵150亩,地膜玉米50亩,目前西瓜已经基本销售结束,其他作物长势不错,预计效益高于去年。
  在千亩试验田的示范带动下,蔡家塬的撂荒地逐渐消失,绿油油的庄稼一片连着一片,旱原变成了绿洲。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晓勇
责任者
陈文兰
相关人物
袁丕成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海原县科技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