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百年梦寻》连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1580
颗粒名称: 长篇报告文学《百年梦寻》连载
分类号: I25
摘要: 2009年7月30日中卫报登载的长篇报告文学。
关键词: 香山地区 自然灾害 农业

内容

(上接7月29日第十版)
  在另一篇《香山三蓬记》里,香山生员刘震元这样记载:
  中邑大河之南,有香山,回环数百里。于有明为庆府牧马草场。迨我朝定鼎,近民始计牛只报垦。从此,穴居室处渐成村落,遂有七十二水头之名焉。其山地土性,宜麦、豆、菽、莜燕麦之类,间有种糜谷者,所收殊薄,此外无他种植。多旱少雨,鲜泉流可资灌溉。俗谚云:三年小旱,五年大旱。非诞言也。每荒旱则山民之食,惟官储是赖。然农妇牧子,望升斗而不继,则有草食而第求果腹者。其草实之可食者有三:惟绵蓬为最,水蓬次之,莎蓬又次之……闻往昔康熙中,岁大荒,绝粒食,山民之苟有孑遗者,皆恃三蓬为活。今自己卯至庚辰(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灾旱几同于昔,良有司虽申请发粟,按月计口以赈,而山民之众,亦复资蓬实以辅其所不给……
  第一辑 香山诉说
  几百年的岁月早已尘封了那段旱荒饥馑的惨景,但历史的滚滚车轮留下的深深辙痕,却是我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那一次又一次旱灾、震灾、风灾、山洪的洗劫,一次又一次无情的饥荒,一次又一次毁灭性的灾难,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正如悲剧具有无比的激发力量一样,杜鹃与乌鸦的声音足以叫醒人们去行动。所以,我们有必要回顾久远的历史,有必要从那苍苍茫茫的岁月里重新感受那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危机意识。
  历史说:香山地区百姓为活命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于是我们看到:
  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海原奇荒,人相食,户口寥落。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香山旱饥,土人掘草根为食。
  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打拉池(香山西南)大旱,邻近一带皆旱,逃荒就食者扶老携幼,集于中卫至次年。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全县大旱,赤地11000多亩,出现饿殍载道的局面,持续两年。
  ……
  在这片靠天吃饭的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贫穷一直像魔鬼一样跟随着。更有甚者,竟发生了“人相食”的惨景。
  于是,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祖母,还有曾祖母讲民间流传下来的那些沉痛的往事。
  历史上的海原灾难太多,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哀声遍野……但是,这场饥荒并不广为人知,海原县县志略有记载。不过,看到这段文字的似乎也仅限于极少的一部分人。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个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已经很少有人会提到那些灾难,所以,那些灾难被我们遗忘了。人类的过滤器中总是愿意留下荣耀和辉煌,而那些毁灭性的灾难,却带着成千上万无辜的生命化为灰烬,了无痕迹,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干旱刺向蓝天,透明的烈焰摆动热浪滚滚,人影如枯草般在山地上颤抖。庄稼几乎全部枯死,随处可见骨瘦如柴的乞丐。灾民们扶老携幼,出去逃荒。他们伸出鸡爪般的手,上面青筋暴起。沿路听到的喊叫声是:“老爷,5天没有吃东西啦!”他们的体力跟不上吃饱了的人,一个个迈着沉重的步子,叫天不应,哭地无泪,无声无息地饿毙街头。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段鹏举
责任者
张永生
责任者
孙艳蓉
责任者
刘健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