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辑 香山诉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1523
颗粒名称:
第一辑 香山诉说
分类号:
I25
摘要:
2009年7月29日中卫报登载的长篇报告文学。
关键词:
香山地区
干旱
中卫市
内容
(上接7月28日第三版)
西部,在我们这颗星球上,历来就非同寻常!澳洲的西部是一片红沙;美国的西部虽不荒凉,曾经却是强人出没、黄金盈野的莽莽荒原。山峰与沙漠就是西部的象征,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我坚信,谁读懂了沙子就读懂了西部。”当漫漫黄沙滚滚而来时,看不到路、出不了门、揭不开锅,剩下的仅是一张张灰黄的面孔和一双双无奈的眼睛的情景素描,更能揭示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和无助。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记述:“1936年5月2日,由中卫启程前往银川,途中沙暴骤起,朔风怒吼,挟浓厚之沙土飞扬空中。砂石击人头面,对面不能见人。眼耳口鼻,尽为沙土所填积……欧亚航空公司2号机,竟被这场大风暴迫得在宁夏省垣上空坠落下来。”
这就是上苍赋予西部中卫的特定色彩,也是长期以来人们眼中的西部色彩。但是,在漫长的岁月流变中,西部的特定色彩已经悄然发生着变化,并且渐渐发生了转移。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从地理意义上的西部,开始向社会生活的西部转移。而对于地处西北一角的香山地区来说,西部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词语,更是无数人经历的简洁概括。由此,我们用谨慎的目光,开始探寻西部一角——中卫香山地区的发展历史。
历史说:香山地区曾是一片苦难的土地。
于是我们看到,在那片广漠的山地上,香山人被架烤在历史赋予的荒凉的火炉上,灼热烫伤了地面、烫伤了庄稼、烫伤了人们的眼睛。人们驱赶着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从山地里不断升腾起来的火焰,驱赶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可是,在他们绝望的挣扎中,干旱仍然不断地洗劫了村庄,掠夺了粮食,残酷地扔给他们一个死亡之海。香山人在梦中说,借我一个筛子,我要筛走火炉、筛走风沙、筛走饥渴、筛走苦难。再借我一个筛子,我要筛出泉水、筛出雨水、筛出绿色、筛出粮食、筛出好年景。可是筛子举过了头顶,拼命地筛,执著地筛,却是什么都筛不出来。日子越来越沉,皮肉越来越薄,脚步荡荡,北风呜呜,炊烟一点点沉落,风沙肆无忌惮,他们拿草根充当着口粮,剜着山地的缝隙求告:借我一粒粮食,我要填满奶奶宽阔的牙缝。奶奶朝着荒凉的山坡,越走越远,期盼大山掉下一颗干瘪的谷粒。可是奶奶越走越没了力气,奶奶绝望了,奶奶无奈地挣扎,最后踉跄着脚步掉进了山谷,不甘心地充当了地狱的一个饿鬼。这就是香山人祖先的命运,这也是香山人曾经的命运。
寻觅历史的踪迹,我们打开清·乾隆《中卫县志》,香山地域的历史风貌便可见端倪:
香山,中卫县之南总名,前明为庆藩王牧场。至国朝(清朝),始入县治。其地周环约五百里。东南接壤灵州胭脂川,西南与靖远柴薪梁高峰子芦沟联界。山巅高约十里(主峰海拔2361米),旧建香岩寺。其山地可耕牧。山民随水而居,多穴处为土窑,喜牧畜,旧称七十二水头是也。然田皆旱地,全赖雨旸时若,乃可种可收。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段鹏举
责任者
张永生
责任者
孙艳蓉
责任者
刘健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中卫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