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聚焦红枸杞谈富民产业品评硒砂瓜话中卫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1440
颗粒名称:
聚焦红枸杞谈富民产业品评硒砂瓜话中卫精神
分类号:
F329
摘要:
2009年7月27日,来自香港大公报社、新华社、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导报》、《宁夏日报》、宁夏广播电视总台等全国各大媒体记者走进茨园和硒砂瓜地,开展采风活动。
关键词:
富民产业
枸杞
硒砂瓜
内容
本报讯(记者 马进军)7月27日,来自香港大公报社、新华社、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导报》、《宁夏日报》、宁夏广播电视总台等全国各大媒体记者走进茨园和硒砂瓜地,开展采风活动。看着茨园火红的枸杞,感受着石头缝里演绎的富民神话,他们既兴奋又振奋,不时地谈论枸杞产业,赞叹中卫精神,手中相机的镜头在忙碌地定格着茨园和硒砂瓜地里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新闻画面。
中国枸杞商城是中国最大的枸杞集散地。走进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枸杞商城,一堆堆鲜红的枸杞映红了每一个人的脸,也吸引了每一名记者的眼球。随着照相机发出的“咔咔”声,一连串的提问让商城内的摊主王如兰应接不暇。“今年枸杞没遭受什么病虫害,尽管颗粒比去年小点,但果子多,价钱也不错,每公斤20元以上。”王如兰一边回答记者提问,一边忙着把枸杞装袋,她高兴地说:“枸杞真是好东西,在中宁县像我这样做枸杞生意的小商贩有5000多人,我们都是靠枸杞致富的。”
离开中国枸杞商城,采访车驶进中宁县万亩枸杞观光示范园。看着火红的枸杞挂满枝头,茨农臂挎竹篮,欢喜地在田间摘枸杞,记者们下田在抢抓镜头的同时不忘摘几个新鲜的枸杞尝尝。在枸杞观光台旁,13岁的张明把17家媒体记者的镜头吸引过去,腼腆的张明面对一个个对准他的镜头显得很拘谨。在记者们你一言我一句的提问中,张明告诉大家,他来自同心县,放暑假了跟着哥哥来摘枸杞,摘1公斤枸杞1.6元,他一天能挣30多元。
看过枸杞,在去香山硒砂瓜基地的路上,坐在车里的记者们开始谈论中宁枸杞产业的发展。阿拉善日报社社长李成云说,中宁枸杞现在需要在提质增效上下工夫,要加粗加长枸杞产业链,提高枸杞附加值。目前,中宁枸杞主要以加工干果为主,在产品研究开发上力度不够,今后应加大科技投入,多在枸杞深加工上做文章。
下午5时,采访车驶进沙坡头区香山乡。在通向目的地的路上,集中连片的硒砂瓜把香山装扮得和它的名字一样美丽动人。在香山乡新水村张映松家的硒砂瓜地边,车刚一停,记者们就纷纷下车冲进硒砂瓜地。看着满地的硒砂瓜,记者们频频按下快门。张映松抱着一个15公斤重的硒砂瓜“疼爱”地拍打着,这一举动立刻引来10多家媒体记者的镜头,大家抢占有利地形,把张映松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定格在瞬间。张映松说,他今年种了40亩硒砂瓜,预计收入4万多元。
拍完照后,记者们一边品尝着硒砂瓜,一边竖起大拇指不住叫好。《中国经济导报》宁夏记者站记者张蕾说:“每次来硒砂瓜地感觉都不一样。第一次来让我感到震撼,第二次来又感到那么亲切。而每一次品尝硒砂瓜都是那样甘甜,那样爽口。”在品评硒砂瓜的同时,很多媒体记者又开始赞叹中卫市委、市政府发展硒砂瓜产业的魄力和英明决策。张蕾说,硒砂瓜产业是中卫发扬“三苦”精神、“两情”作风的结晶,是中卫精神的印证和体现。中卫精神实在了不起!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地名
香港
相关地名
宁夏
相关地名
中卫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