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长滩“亮”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1228
颗粒名称: 北长滩“亮”了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7月22日,中卫报刊登了北长滩村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 土地 责任制 历史

内容

其实,在中卫市最新乡镇名单中,沙坡头区迎水桥镇所辖的15个村子并没有北长滩这么个村。据张希奎说,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北长滩村就被分成黄石漩、榆树台子、上滩、下滩四个村,而现在又合并成上滩和下滩两个村,张希奎则是下滩村的村支部书记。
  尽管现在已没有北长滩这么个村,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黄石漩、榆树台子、上滩、下滩一带统称北长滩村,反而上滩、下滩等村名却鲜为人知。
  如果追根溯源,北长滩村的历史已有500多年。500多年前,一群来自甘肃省白银市的逃荒者,沿着黄河顺流而下,当黄河冲出黑山峡后进入宁夏中卫一块狭长地带时,他们的脚步停留在这一带,并开始盖房子、开荒地——北长滩村就这样形成了。
  由于远居深山,道路险阻,这里与外界几乎很少往来,被称为“世外桃源”。这里虽以盛产水梨、大枣出名,但农家的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原因何在?张希奎总结说:一是道路不畅,水梨、大枣等农产品不能运出村,只能自产自销;二是电不通,农田不能提水灌溉。
  “我们村啥时能通上电呀!”
  这是北长滩几辈人的呐喊和企盼
  北长滩村,距沙坡头旅游景区32公里。沿着黄河北岸10多公里的山脚下,农户分散居住在这块狭长地带。
  每年八九月是北长滩村村民最开心的时候。房前屋后的梨树和枣树挂满水梨和大枣,如果想吃,只要伸手便可摘到多汁爽口的水梨和脆嫩甘甜的大枣。
  北长滩村村民也曾想着要把这些好东西拿出去换成一把把钞票,但无奈的是通往县城的道路,仅在石山上踩出的羊肠小道就有20多公里,要走出去最少得5个小时,一来回得10多个小时,加之其他因素,很多人只能想想作罢。
  但这还不是北长滩人最郁闷、最苦恼的。由于地形等原因,这里的耕地面积本来就少,可要命的是,这些开垦在黄河岸边的土地却浇不上黄河水,村民眼睁睁地看着奔腾的黄河水从田边流过,而又眼睁睁地看着地里的庄稼被旱死。
  张希奎说,他们的田地普遍比黄河河面高出1米至2米,村子没有通电,只能用柴油机抽水灌溉。以种小麦来说,一亩地一年灌8次水,一次要24元钱,仅灌水一年下来就要花去近200元,加上化肥、种子等成本,种粮就是赔本的买卖,可粮食又不能不种。可以说,道路险阻和电不通是制约北长滩发展的最大瓶颈。
  路不畅、电不通,加之耕地有限,即便是“世外桃源”,也是留不住人的。为了改变现状,从1995年开始,北长滩村年轻的一代响应政府移民号召,纷纷走出北长滩,来到灌区新开垦的土地上开始他们新的生活。张希奎说,上世纪90年代初,北长滩村人口达到极限,仅他们一个下滩就有172户。而现在只剩下32户了,且90%以上是老人。而这些老人之所以不愿离开,一是故土难离;二是舍不得耕种了大半辈子的土地和枣树。
  “我们村啥时能通上电呀!”这是北长滩几辈人的呐喊和企盼,更是北长滩人的无奈与苦痛。
  2004年,中卫建市后,北长滩人通电的呼声又一次响起。呼声是那么炙热,那么急切。
  这一次,他们的呐喊得到回应,他们几辈人的企盼将变成现实。
  “真没想到我们村要通电了!”
  这是北长滩人黎明前的期待和心跳
  按照宁夏电力公司“户户通电”工程部署,结合中卫市沙坡头区农村实际情况, 2006年4月,中卫供电局启动“户户通电”工程。为了真正做到不漏报一户,该局以每一个通电点作为一个计划项目单位,每个项目绘制出线路示意图。
  针对北长滩村的实际情况,中卫供电局及时拿出供电方案:从景庄、陈家水至沙塘,跨黄河至黄石漩……项目概算总投资470万元,惠及78户387人。
  作为企业,这样的投资毫无疑问是不值的,但宁夏电力公司没有算这笔经济账,企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推动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促进农村全面进步为目标,决心无论如何也要给北长滩村通上电,照亮北长滩人的生活,点亮北长滩村的经济。
  2006年5月30日,北长滩村通电项目开始实施。为了尽快让北长滩村村民通上电,中卫供电局高度重视,施工队更是加班加点施工。供电部门栽杆架线的消息传到北长滩村后,60岁的张希平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天天跑到村头的山梁上去看,恨不得电线一下子就能拉到村里。老人说:“真没想到我们村要通电了!晚上睡觉,一想到这事,我就高兴地睡不着了。”
  这是北长滩人黎明前的期待和心跳,但张希平和他的乡亲们却不知道,为了尽快让他们告别煤油灯,田地早日灌上黄河水,中卫供电局施工队在连绵起伏的山梁和沟壑里一干就是一个多月。一个多月里他们不但脸黑了人瘦了,而且每人磨破了好几双黄胶鞋,肩膀脱了一层皮。
  按理说,干惯了栽杆架线工作的电力工人,对他们来说,架设29公里的线路也算是小餐一碟,可通往北长滩村的这29公里线路让他们脱了一层皮,因为在伸向北长滩村的线路上,机械成了摆设,而能使上劲的只有人的肩膀、双手和双脚……
  6月底的一天,太阳刚爬上山头,张希平老人又一次来到村头,在耀眼的阳光下,老人发现不远处的半山腰竖起了一根电线杆。老人高兴地大喊:“他们来喽,他们来喽……”
  “通电后我们村‘亮’起来了!”
  这是北长滩人建设新农村的开始
  夕阳下,北长滩村一棵歪脖子树显得愈发沧桑和凝重。张希奎说,没通电前,这棵歪脖子树上挂着一口大钟,每当村子里有事要告知村民,村干部就敲打大钟。通电后,村党支部安装上了高音大喇叭,有事村干部就在喇叭里通知村民了。
  走进村民张正贵家,这位71岁的老人正在看电视。老人说,2006年7月通电后,他就让儿子买了一台电视机,没事的时候他就看电视,特别爱看新闻。“有了电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我都认得。”指着电视画面出现的国家领导人,张正贵颇感自豪。张正贵右腿患风湿病多年,行动不便,儿女又因孩子上学搬出北长滩村,老人说:“若不是有了电,有了电视机,我就心慌死了。”
  从张正贵家出来,张希奎指着进村的一条山路说:“供电局不仅给我们把电拉上了,那条路也是他们帮我们修的。”没通电前,北长滩村只有一条1米宽的山路,而且崎岖不平。中卫供电局施工队进驻北长滩村后,张希奎抓住机会,积极组织40多名村民,在供电局的帮助下,修了一条长约10公里,宽2米的山路。
  不过,让村民最为高兴的是,通电后农田可以提水灌溉了。张希奎说,有了电用水泵抽黄河的水灌溉,一亩地一年只花13元,这与没通电前用柴油机抽水灌溉相比,最少节省了180多元。
  2008年,北长滩村人均年收入680元,与2006年前的320元相比,增加了360元。张希奎说:“这全是通电的好处。通电后不但我们村‘亮’起来了,人的心里也亮堂了!”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北长滩人建设新农村的开始。张希奎说,通电后不仅他们生活条件改善了,生产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
  “有了电一切都好办了。”张希奎说,去年他们村招商引资,迎水桥镇一位老板看上了他们村的旅游资源,投资100多万元发展原生态旅游。今年5月初,北长滩原生态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已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
  张红岭是北长滩村第一个在家门口就业的女孩子,在旅游景点当服务员,每个月吃住除外,张红玲能领到900元工资。她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干活,父母放心,工资也高,自己很满意。
  为了增加收入,今年张希奎带领一部分村民又开垦出1000亩土地,计划发展经果林。张希奎说:“通电三年,北长滩村已有了很大变化,再过几年还会有更大的变化。”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马进军
责任者
张希奎
相关人物
张希平
相关人物
张正贵
相关人物
温家宝
相关人物
胡锦涛
相关人物
张红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卫供电局
相关机构
宁夏电力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中卫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