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蔡桥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1212
颗粒名称: 寻找蔡桥村
分类号: G210
摘要: 蔡桥村,沙坡头区文昌镇管辖的一个村。上世纪90年代末,这个坐落于黄河岸边的村子,靠着黄河水的滋润和近城优势,发展的脚步也比周围其他村子都快了许多。
关键词: 蔡桥村 收入 建设

内容

站在美丽的香山湖畔,看着湖水中蓝天白云的倒影,这水天一色的美景,让倪学文陶醉地闭上了眼睛。
  作为蔡桥村的当家人,倪学文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无法忘却的记忆。这片土地上承载着蔡桥村的过去,流淌着蔡桥村人勤劳的汗水。而现在,这一切都化作湖水,与城市有机地融为一体。
  蔡桥村,沙坡头区文昌镇管辖的一个村。上世纪90年代末,这个坐落于黄河岸边的村子,靠着黄河水的滋润和近城优势,发展的脚步也比周围其他村子都快了许多。2000年,在中卫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助推下,蔡桥村发展起1000亩大棚蔬菜,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00元。倪学文说:“当时,我们村在中卫成了‘名村’,只要上面有领导视察调研,县上都会带他们来看看。”
  尽管如此,蔡桥村的村貌并没有太大变化。农房、土巷、田地、稻草、麦场……农村该有的一切特征,蔡桥村都有。
  真正给蔡桥村带来巨变,是从一条路开始的。
  2003年,中卫县委、县政府修建滨河大道。这条包括绿化带总宽90米的道路从蔡桥村230亩土地上“走”过。从此,蔡桥村一步步向城市中走去。
  2004年,中卫建市后,随着城市框架的进一步拉大和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蔡桥村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城市建设规划。5年间,蔡桥村3000多亩土地成为城市的一部分;5年间,蔡桥村人洗脚上田,一部分加入到城市打工族行列,另一部分投身于二三产业;5年间,蔡桥村的农房、土巷、田地、稻草、麦场……逐渐消失在城市中。
  农村该有的一切特征,菜桥村都没了。
  对于这样的巨变,蔡桥村人有过抵触、困惑、郁闷和无奈,但当走在一条条宽阔的公路、漫步在一处处鸟语花香的绿地、站在风景迷人的湖畔,蔡桥村人的思想终于转过了弯,最初的牢骚和怨言随着中卫市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消散在如画的城市上空。
  “其实,有抵触、有困惑是很正常的,毕竟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倪学文说,刚开始,很多村民担心土地被占了,今后生活咋办,但随着城市的建设、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善,他们感受到城市建设是实实在在为他们造福,加之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救助措施,使得村民由最初的“想不通”到现在的支持。
  如今的蔡桥村人,年轻力壮和有生意头脑的人,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做生意了。呆在家里的老年人,有的享受失地补助政策,有的享受城市低保。对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的老人来说,这是一种快乐和幸福,足够了。
  蔡桥村有1340户人。倪学文说,现在已有1000户住进了楼房,剩下的340户年内有望住进楼房。去年,蔡桥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也跟城市居民没什么区别。
  倪学文担任蔡桥村党支部书记已有11年,见证了蔡桥村巨变的他,有太多的感触和感慨。指着远处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一幢幢漂亮的大楼,倪学文有些激动地说:“那、那、那……先前都是我们村的土地。谁要想看看蔡桥村的变化,那就来看看中卫新城区的建设。新城区建设有多快有多好,蔡桥村变化就有多大。”
  顺着倪学文手指的方向,记者努力寻找着蔡桥村的一砖一瓦,但眼前的景象已没有蔡桥村昔日的身影,有的只是高楼、广场、湖水、草地和宽阔的柏油路。蔡桥村已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蔡桥村,成为一种追忆,成为外界认识和了解中卫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一扇窗口。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马进军
责任者
倪学文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