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五保老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0984
颗粒名称: 幸福的五保老人
分类号: C913.7
摘要: 朱俊儒老人是中宁县宁安镇朱营村的一位五保老人。2008年12月10日,朱俊儒与另外89名五保老人住进新建成的宽敞明亮、环境舒适的中宁县中心敬老院,过起住得好、吃得好、穿得好,衣服脏了有人洗、头发长了有人理、感冒发烧有人医的舒坦生活。
关键词: 五保户 民政局 文娱活动

内容

在农村生活了70多年,一下子过起城里人的生活,朱俊儒老人还真的有些不习惯。
  今年72岁的朱俊儒老人是中宁县宁安镇朱营村的一位五保老人。2008年12月10日,朱俊儒与另外89名五保老人住进新建成的宽敞明亮、环境舒适的中宁县中心敬老院,过起住得好、吃得好、穿得好,衣服脏了有人洗、头发长了有人理、感冒发烧有人医的舒坦生活。
  来这儿之前,朱俊儒老人住在一间土坯房里,由于常年没有维修,下雨就漏雨。老人身边没有亲人,生活很孤单,平时靠左邻右舍接济。朱俊儒老人说:“我没什么手艺,上了年纪身子骨不行了,没力气干活就给别人看瓜地或捡破烂挣点钱过日子。能住到这么好的房子里,而且吃穿不用愁,这简直像是在睡梦里。说来说去还是共产党好啊!”说话间,老人满是褶皱的脸上洋溢出无比的幸福。
  其实,感到幸福的不只是朱俊儒,还有王自贵和全县所有的五保老人。今年60岁的王自贵是舟塔乡潘营村的一位五保老人,19岁那年因腰椎结核,导致上半身不能直立。“2008年7月,县民政干部动员我入住中心敬老院。”王自贵告诉记者:他在这里生活有保障、有规律,冬天不用操心点热炕,有个头疼脑热,有人就把药送到床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为此,中宁县认真贯彻执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健全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使五保供养工作不论是居住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集中供养五保老人年均生活费达到3200元,分散供养185元,并通过银行一卡通的形式按月直接发放到五保户手中,特别是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较供养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吃得好。全县6所敬老院,每个敬老院都专门招聘一名专职炊事人员,精米、细面、香油按需供应,吃多少,供应多少;二是住得好。现在五保老人较供养前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如宁安镇古城子中心敬老院安装了锅炉,改建了浴室,冬天给每个房间供上了暖气,房间内还统一床上用品和生活用品。其他敬老院虽然没有古城子中心敬老院条件好,但都统一发放被褥,并统一安排生火炉、睡热炕;三是穿得好。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穿衣按一年一身夏衣,三年一身冬衣的标准统一配备,内衣、鞋、帽都由县民政局统一配发;四是就医好。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平时有小病就近在所在乡镇卫生院就医,大病在县医院或区上有关医院就医,医疗费用实报实销,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除由县民政局统一交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应交的20元外,还发给每个五保老人200元就诊单,大病需住院的,出院后先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报销后,下剩部分纳入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范畴,由县民政局统一按比例报销;五是安葬好。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去世后,由县民政局安排购置棺木并按照当地风俗习惯,本着节俭的原则,统一由县民政局安排安葬,所需费用实报实销,解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中宁县在解决好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等项工作的同时,还针对古城子中心敬老院五保老人智力相对较好的实际,购置配备相关设施,成立了古城子敬老院秧歌队、旱船队,平时在院内扭扭秧歌,跑跑旱船,自娱自乐。
  目前,中宁县有6所敬老院,共有五保户445户582人,全部进行供养。其中,集中供养236人,分散供养346人。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马进军
责任者
朱俊儒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中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