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童谣”流行的忧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0983
颗粒名称: “灰色童谣”流行的忧虑
分类号: D609
摘要: 2009年7月15日中卫报登载的关于少年儿童篡改古诗词的文章。
关键词: 应试教育 校园文化生活 灰色童谣

内容

一天,笔者在路上听到几个小学生在背诵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古诗词”。比如《春晓》变成了“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香港脚,臭得不得了。”还有一些被改编的古诗词,简直是少儿不宜。当告诉他们不该这么糟蹋古诗词时,小家伙们竟理直气壮地说:“现在学校里就流行这个。”听到经典诗词遭如此恶搞,笔者非常忧虑。
  “灰色童谣”是一种庸俗文化,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负面影响,不利其身心健康发展。孩子们为什么会热衷于“灰色童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育问题。“灰色童谣”之所以受到青少年追捧,从深层次上看,折射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薄弱,满足不了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贫乏、空虚,庸俗文化从而乘虚而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目前在不少地方,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盲目追求升学率,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学生的校园生活,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学习生活方式单一,精神生活枯燥无味。一些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压抑,往往通过听唱“粗口歌”等反叛行为宣泄自己的郁闷情绪。音乐课是学生校园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小学的音乐课往往成为一种摆设,歌曲老掉牙,内容沉闷,难以适应现代学生的审美要求。而“灰色童谣”往往节奏强烈,琅琅上口,因而受到一些学生欢迎,类似“祝你一路顺风,半路失踪,三路掉进茅坑……”这样的顺口溜比比皆是。
  当前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坚决抵制社会上的庸俗文化,大力加强校园的先进文化建设,不断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用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先进文化熏陶学生心灵,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只有这样,“灰色童谣”才会失去市场。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会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