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走进大棚话观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0596
颗粒名称:
走进大棚话观音
分类号:
F329
摘要:
2009年7月7日中卫报登载的关于沙坡头区观音村设立蔬菜大棚种植经济作物的文章。
关键词:
蔬菜大棚
特色产业
菜农
内容
观音村,沙坡头区设施蔬菜种植最早的村。
在观音村,6630亩耕地有2030亩种植大棚蔬菜, 1060亩是露天蔬菜,1303户户均种植2亩多蔬菜。
走进观音村,满眼是蔬菜大棚和各样蔬菜,听到的大多是关于大棚蔬菜种植的事,感受到的是设施蔬菜种植带给农民观念和生活上的巨大改变。
改变需要胆识、气魄和过程。
观音村的改变就是观音人大胆尝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不断开拓的结果。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一心想改变生活状况的观音人就开始“折腾”了。他们先后尝试着种过枸杞,养过黄牛,但都因技术等原因以失败告终。1992年,“不本分”的观音人又开始“折腾”。这一次,他们一口气建起220栋蔬菜大棚,但要在大棚里把菜种好并不容易。观音村现任村支书邵国平说,当时,蔬菜大棚都建在各家地头,非常分散,蔬菜销路不畅,加上缺少技术,最终一场病虫害让大家对大棚蔬菜彻底失去了信心,村民忍痛拆掉了大棚。
观音人又一次咀嚼着失败沉寂下来,他们陷入了深思……
时间一晃到了2002年。这一年,原中卫县委、县政府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观音村的出路在何方?村委会一班人经过商议决定——种植大棚蔬菜,原因是他们从失败中总结了很多经验。这一次,他们改变过去分散建棚的教训,通过合理规划,于2002年建成120栋连片的蔬菜大棚。经过村委会班子成员广泛宣传和动员,第二年春,大棚全部被村民承包经营。2004年,中卫撤县设市,市委、市政府倡导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由于观音村广大菜农种植的蔬菜品种单一,销售不畅,菜价大幅下跌,其中西红柿的价格跌落至每公斤0.3元。这让包括观音村在内的广大菜农对大棚蔬菜再次产生顾虑。
绝不让菜农承担太大损失,绝不能因此挫伤农民种植大棚蔬菜的积极性。这是市委、市政府发出的最强音。为此,市委、市政府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菜农销菜,一方面从种植技术和蔬菜品种及品质上做文章。就这样,广大菜农压在棚里的菜很快卖完了,但很多人对种植大棚蔬菜的顾虑仍没有消除。市委、市政府聘请自治区专家指导他们种菜,很多人不但不领情,还出口骂人,硬是把专家给气哭了。尽管如此,专家没有赌气一走了之,还是积极主动地为菜农提供技术服务。
正是专家技术人员的耐心指导给了观音人希望,市委、市政府发展设施农业的决心、气魄和一系列扶持政策给了观音人信心,从2004年到2008年,观音村大棚从120栋增加到844栋。而在中卫“三苦”精神的强大助推下,沙坡头区设施农业面积从最初的不足3万亩发展到13.6万亩,大棚蔬菜种植在中卫已成为一项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而且从最初的分散零星种植迈向了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轨道。
如今的观音村,家家种蔬菜,家家银行有存款。邵国平骄傲地说:“去年,我们村民自掏腰包硬化巷道13.6公里,没有听到任何抱怨。原因就是农民手里有钱了。”
富裕起来的观音人,如果有人要问:“你们村的大棚蔬菜种植能发展到这个程度,靠的是什么?”即便是最不善言谈、识字不多的农妇也会告诉你:“是党和政府重视,是好政策帮助的结果。”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波
责任者
马进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中卫市沙坡头区观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