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谢保国《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有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20007299
颗粒名称: 读谢保国《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有感
分类号: I207.6
摘要: 今年三月,谢保国先生的新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以下简称《史稿》)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它厚重、严谨、清晰、鲜活、谦和,以全新的面目微笑着走向了读者。这是宁夏教育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广大语文教育理论建设者和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者的一件大喜事6《史稿》承载六十万字,分为三编十五章二十九节。
关键词: 古代语文 文学研究

内容

今年三月,谢保国先生的新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以下简称《史稿》)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它厚重、严谨、清晰、鲜活、谦和,以全新的面目微笑着走向了读者。这是宁夏教育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广大语文教育理论建设者和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者的一件大喜事6《史稿》承载六十万字,分为三编十五章二十九节。全书史料丰富,线索清晰,见解独特,评判恰当,详略得体,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应用性、资料性、创新性,是教育史学领域和语文教育教学领域一株美丽的奇葩。
  中国古代教育是以语文为载体的文化形态。语文教育不仅是古代人们获得丰富语文知识、拓展思维、开发智力潜能、培养道德情操的主要路经,而且也是古代人们认知、探究、沟通、交流、交际等诸多社会性能力形成的重要方式。几千年来,语文教育一直是以语文为载体的人的严整有序的“生命的生产”的一种主要活动形态。这一形态的历程,曲曲折折、浩繁复杂、底蕴厚重、内涵丰富、五彩缤纷,充满了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较量与论争,也充满探索者和开拓者的艰辛与汗滴。对这一历程,很多史学家和教育家已在各自的专著中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点作了不同的描绘与阐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诸多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现代教育史不同的是,《史稿》以其独有的个性展现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历史,使这一历史形态的历程充满了鲜活与灵动。
  写作是思维、语言、知识、技巧的综合应用,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一部著作在内容上的创新和突破,必须通过得体而恰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使描述与阐发更加形象逼真,魅力引人。这方面《史稿》可称为我们的范例。为把历史的面目如实地再现出来,作者査阅博釆,甄别筛选,借鉴吸纳,分析整理了众多浩繁纷杂的古代典籍资料和古圣先贤、志士同仁的至理名言、真知灼见,以及现代不同版本的中国教育史,中国古代、现代语文教育史所提供的史料轶闻,从而紧紧地抓住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实有形态,以独特的结构框架,把古代语文教育的实际形态同理论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发生、发展、不断变化、活泼而有生气的立体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中国的语文教育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与失败,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与惨痛教训。《史稿》唯物地就中国古代语文学科的发展形态、历史轨迹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整理探究,把历史的一脉文化和具体可感的实际分流于形态各异的时空隧道,或阐释、或总结、或批判、或归纳,以不同形式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为我们再现了壮丽而鲜活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全貌,它的问世,以较高的理论价值,填补了宁夏教育史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走进新课程,领悟实践新课标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课题,而《史稿》总结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以及强调倡导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念,对于转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克服精英教育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的弊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课程总目标,有着积极的启示和实践意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中国古代教育的兴衰、科举制度的利弊,无不给我们的教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
  《史稿》是史学之新篇、教改之宝鉴,它应成为广大语文理论建设者和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者的必读书和备用书。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人创造了历史。我们美好的今天就是历史生命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尊重历史、爱护历史,才会创造历史、发展历史。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只有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才能在传承接收中有所突破,在传播接力中有所创新,才能少走弯路。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怀玉
责任者
谢保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