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楼渡口听船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20007075
颗粒名称: 莫楼渡口听船歌
分类号: J642.21
摘要: 黄河两岸的船歌,像一座桥、一首诗、一幅画,连通了南北商贸往来,用美妙的文字书写和记录着一串故事、一段历史,以跳动的音符演奏和描绘着生活在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的质朴与勤劳、坚忍与执著、不屈与抗争、巨变与进步。明末清初,一声悠扬的船歌从黄河对岸传到莫家楼。从此,这里的船歌变得频繁、嘹亮;这里的商贸往来变得热闹、活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开始过得滋润起来。
关键词: 民族音乐 船歌

内容

黄河两岸的船歌,像一座桥、 一首诗、一幅画,连通了南北商贸往来,用美妙的文字书写和记录着一串故事、一段历史,以跳动的音符演奏和描绘着生活在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的质朴与勤劳、坚忍与执著、不屈与抗争、巨变与进步。
  明末清初,一声悠扬的船歌从黄河对岸传到莫家楼。从此,这里的船歌变得频繁、嘹亮;这里的商贸往来变得热闹、活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开始过得滋润起来。
  莫家楼,一个位于卫宁平原中部卫宁、中静公路交会处,由永康古渡上移演变而成的黄河渡口。每天,一艘艘木船载着食盐、 陶瓷和毛皮,经这个渡口流向南北市场。就这样,莫家楼逐渐聚集起人气,繁荣的景象自然而然成为一个渡口应有的特性。
  如果穿越时空的隧道,追寻莫家楼渡口曾经的辉煌,一定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黄河岸边一个以莫姓为主的村子,上午的阳光热情地拥抱着这个人声喧闹的小村庄。黄河岸边,几艘木船排列有序,一位穿着绸衫略显肥胖的人站在一艘木船边,一帮搬运工穿梭于船舱和码头仓库之间。对岸, 又有几艘货船悠然而来,嘹亮欢快的船歌,随风飘来。
  在中卫境内,黄河西起南长滩,东至泉眼山 ,全长114公里, 航运历史悠久。明清时,黄河更成为青海、甘肃、宁夏到包头的物资水运交通线。清朝乾隆年间,中卫知县黄恩锡《竹枝词》中有“解冻河开欲暮春,船家生理趁兹晨。 土窑瓷器通宁夏,石炭连船贩水滨”的描述。
  在这样的黄河航运鼎盛期, 莫家楼渡口也在历史的演变中一步步奠定和塑造着自身在中卫黄河航运中的地位和个性。民国年间,盐务局储盐从新墩移到莫家楼,加之宁兰绕道由此过河,逐渐成为中卫通往宁安、固原、平凉等地要津。每天由盐湖两三千峰骆驼运盐至此仓储,再转运南部山区及平凉、西安、汉中等地销售。 莫家楼渡口当时除有随时渡人的多只皮筏外,还有渡运木船20余艘,并形成两岸盐务等物资交易的莫楼、申滩码头集市。
  1950年由宁夏省交通厅设所管理。1959年置50马力柴油机动驳船1艘代替人力渡运。上世纪70年代发展148马力小汽轮5艘、60吨大渡船5艘,有固定渡运工80多人,运量居各渡口之首,激昂、动听、嘹亮的船歌成为莫家楼渡口的最强音。
  嘹亮的船歌唱响了莫家楼, 也引得很多商客迁居至此。以 “莫”姓主居的莫家楼也随着张、 李、王、刘等姓氏的迁居和兴旺, 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莫楼,而且这个称呼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历史前行的车轮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一段历史和社会的产物也不会长盛不衰。莫楼渡口,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兴盛开始走“下坡路”,而导致和加速其衰落的是一座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宁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一方面表明了宁夏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宣告了以莫楼渡口为代表的黄河航运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从黄河飘到莫楼渡口的船歌开始变得低沉,但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后期,莫楼渡口仍为中卫县之中心渡口。
  进入21世纪,宁夏交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架在黄河上的一座座大桥和一辆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逐渐取代了黄河两岸的渡口和运船。莫楼渡口的船歌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
  今天的莫楼村,是一个有173 户人家、900多亩耕地的小村庄。 走进莫楼村,昔日渡口兴盛的景象一去不返,唯独村头那披着灰尘和略显破败的食盐储仓,还努力地想向来人诉说它曾经的辉煌。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马进军
责任者
杨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