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行动诠释教师的含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20007001
颗粒名称: 他用行动诠释教师的含义
其他题名: 记沙坡头区宣和镇东台学校教师徐天云
分类号: G451
摘要: 引子: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背负着孩子渴望求知、期盼上学的期望,他将自己的青春毫不保留地奉献在了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无私与奉献,为孩子们搭起了实现理想的桥梁。他不是大款,却为无数孩子捐资助学;他不是明星,却有很多孩子把他当作偶像。他就像一盏明灯,为无数孩子实现梦想指明了方向;他就像进步的阶梯,用自己的青春为无数孩子搭起“理想之桥”。他就是沙坡头区宣和镇东台中学教师徐天云。
关键词: 教师 师德

内容

引子: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背负着孩子渴望求知、期盼上学的期望,他将自己的青春毫不保留地奉献在了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无私与奉献,为孩子们搭起了实现理想的桥梁。
  他不是大款,却为无数孩子捐资助学;他不是明星,却有很多孩子把他当作偶像。他就像一盏明灯,为无数孩子实现梦想指明了方向;他就像进步的阶梯,用自己的青春为无数孩子搭起“理想之桥”。他就是沙坡头区宣和镇东台中学教师徐天云。
  很多人都替徐天云“叫屈”,一个昔日充满活力和智慧的青年,将青春全部奉献在了讲台上,如今已是风烛残年华发满头的他,何必守在教育一线劳神费力?是什么支撑他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站在讲台上甘做“吸尘器”?是什么让他对教师这一行业此痴迷,甘心用自己的青春为孩子谱写绚丽人生?就让我们慢慢走近他,感受他平凡中的不平凡。
  “成功是自己争取的,不是别人给的。” 1950年,徐天云出生在原中卫县徐庄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看到父母每日辛勤劳作的情景,他深深地体会到没有知识的无奈。于是,自他懂事起便立志要通过努力学习知识跳出“农门”,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天有不测风云, 1966年,正读初二的徐天云受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不得不辍学在家。“那时候真是绝望,觉得生活没了光彩。”回想起刚辍学时的情景,徐天云十分感慨。无奈中离开了学校,但他并没有放弃理想,依然坚持读书学习。
  1970年,他所在的徐庄村有了学校,但缺少可以胜任的教师。 在村子里算是“文化人”的徐天云就成了最佳人选,成了每月拿5元钱的民办教师。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对于当时只有初二文化的徐天云来说,知识匮乏无疑成了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但凭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的执着,他一边教学一边自学,完成了初中、高中的全部课程。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78年,民办教师有了考试转正的机会。在当时的中卫县,像徐天云这样的民办教师有好几百人,而转正的名额非常有限。很多人都觉得没有希望,放弃了考试,但徐天云没有。“这么多人参加考试,我们这些文凭比你高的人都不敢报名参加,你就更没戏了,还是别丟人了!”面对嘲讽,他总是一笑而过,默默地努力着。考试结果出来后,他通过了考试。转正后的徐天云牢牢地记住了一句话:成功是自己争取的,不是别人给的。
  “有公心乃大,无私品自高。” 别人都以为,徐天云端上“铁饭碗”之后,便不再上进了,但他丝毫没有放松学习上进的这根弦,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学习之中。
  七八十年代的中卫师资严重匮乏,很多教师都身兼数职,徐天云也一样。作为学校教学骨干,他不可避免地身兼数职,并担负起班主任的重责。怎样才能管理好一个班级,才能让学生不失童真而又好好学习呢?这是他当老师以后想得最多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他明白了,只有融入到学生当中,让学生懂得老师的苦心,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真正对一个老师尊敬。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他便将学生的思想建设放在了教育首位。虽然这样做要花费他很多精力,但他丝毫没有动摇。如今,他的班级已经成了学校模范班集体,他的这种 “学生民主管班法”也成了其他老师学习的榜样。
  细细盘点徐天云的教学生涯,他曾因教学成绩卓著而多次被区、市等各级部门评为 “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他家里一大堆荣誉证书、奖杯就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如今,徐天云已经被评为 “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虽然如此,但是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做人原则:有公心乃大, 无私品自高。
  除了课讲得好,徐天云还擅长音乐、书法,每次学校有活动, 总少不了他“献艺”。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他那刚劲有力的毛笔字。如今,他所带的九年级三班还传唱着他谱曲作词的“九三班之歌”。
  “别看徐老师已经快60岁了,但他对人热情,就像我们的大哥一样。”徐天云的同事这样评价他。接受过徐天云帮助的郝东婉老师说,她刚毕业来到学校时最愁的就是处理师生关系,幸运的是她和徐天云老师“搭档”。现在她虽然只上了一年多时间的班,但在年轻老师中已经算是很老练了。
  除了在教学上帮助年轻教师, 生活上徐天云也是一样。办公室里,每到冬天他就成了“炉官”,有他在,数学教研组办公室总是暖融融的。同在1个教研室的老师都说:“有了徐老师,我们办公室就有了温暖,只要徐老师在,我们办公室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学生就是我的一切 !” 在从教近40年时间里,徐天云总是把学生当成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的学生中,年长的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最小的十四岁,学生们总是说:“徐老师更像我们的爷爷、父亲 !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帮助我们。” 徐天云所带的学生大部分是移民搬迁户子女,因为家庭贫困, 有些孩子的辅导费、资料费以及生活费等经常出现拮据,但凡徐天云知道,都会悄悄地帮学生垫上。去年临放暑假,40多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学校门口等徐天云下班,并发自内心地向他表白说:“徐老师,您为我们付出得太多了,我们报答不了您什么,和您拥抱一下吧 !”于是,所有学生含着热泪和徐天云紧紧拥抱在一起。
  “为了孩子,徐老师经常来家里和我们沟通,有困难他也会伸手来帮一把,他真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 !”徐天云的工作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在宣和镇东台中学任教两年多的时间,他的足迹遍布了宣和镇东台地区的每个村庄、他的每个学生家里。
  2007年的9月,徐天云意外受伤在市人民医院住院,住了几天就急着要回家。前去看望他的同事、学生都劝他听医生的话多住几天,但他坚决要出院。他说: “学生就是我的一切,我放心不下啊 !”在他的坚持下,出院后他毅然坚持走上了教学岗位。校长张思远感动地说:“徐老师真是位敬业的教师 !” 初三年级的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有厌学情绪。为了让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业,他冒着酷暑骑着摩托车一个村一个村地跑,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找,直到找回来为止。“说起徐老师的事情,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对徐老师,除了感激别无其他。”学生王治梅说,有一天,天气很热。中午她抱着作业去办公室看到徐天云趴在桌子上,钢笔还拿在手里,而他已经睡着了。说到这,王治梅的眼眶红了。她说:“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幕 ! ” 几十年来,徐天云起早贪黑, 忙于学校的事情,很少顾及家中, 家中的一切事情都由妻子郑梅枝一人打理。郑梅枝说:“他是教师, 这是他应该做的,只是苦了自个的孩子。” 徐天云的子女如今都已经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孙女徐晓茜也已经十岁了,但他都很少顾及。 孙女喜欢音乐,为了补偿,徐天云为她买了一台电子琴,但孙女最希望的是爷爷能教她弹。几年过去了,每次给孙女的答案就是“等爷爷退休了就教你。” 如今,59岁的徐天云离退休的日子不远了,他的最后一届学生也面临着中考,徐天云每日依旧忙碌在学校和学生中间。他说: “我热爱教育事业,我所做的只是尽了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宋艳萍
责任者
徐天云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