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流淌在百姓心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20005783
颗粒名称: 甘甜,流淌在百姓心窝
其他题名: 来自抗旱一线的报道
分类号: S423
摘要: 5月18日晩7点30分,中卫市委中心组学习会如期举行。这天的学习会有些特别,会上通报当天刘云书记一行去沙坡头区蒿川乡调研指导抗旱相关情况。列席会议的记者,为刘云书记一行到抗旱一线调研指导工作而感怀,为中卫中部干旱带惨烈的旱情而揪心……于是,第二天早晨,本报记者直奔最干旱的蒿川乡等地,实地踏看旱情,体味从书记到市长、从军区司令员到一位新兵对干旱带群众的拳拳之心……
关键词: 抗旱工作 旱情调研

内容

5月18日晩7点30分,中卫市委中心组学习会如期举行。这天的学习会有些特别,会上通报当天刘云书记一行去沙坡头区蒿川乡调研指导抗旱相关情况。列席会议的记者,为刘云书记一行到抗旱一线调研指导工作而感怀,为中卫中部干旱带惨烈的旱情而揪心……于是,第二天早晨,本报记者直奔最干旱的蒿川乡等地,实地踏看旱情,体味从书记到市长、从军区司令员到一位新兵对干旱带群众的拳拳之心……送水车辆行驶在通往蒿川乡 村的山路上,满山难得见到一点绿色,入眼的是连绵不断的光山秃岭。山下的田地里,当地群众种植的小麦、胡麻等农作物,挺着细细的枝干,挂着几片蔫蔫的叶子,迎着山风和旱魔抗争着。
  路旁的山沟里,到处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地,看不见一点黄土本色……路边的杨树、杏树,由于干旱,枝叶随着热风无力地摇摆……山里的麻雀因为干旱所剩无几,仅剩的几只盘旋在拉水车的上空……这里,正处在极度的干旱当中。
  蒿川乡 水库里,几近见底的咸水在干热中冒着泡泡,而这,还是附近群众用来洗衣服和饮牲畜的唯一水源。用咸水洗过的衣服,晾干后泛着一层白碱,干硬干硬的……5月19日,给该村送水的中宁县人武部副部长张三宏一脸凝重,目光盯着车窗外干涸的土地对记者说:“这里旱得让人看着心酸。”送水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行驶了1个半小时,到达目的地—— 村梨花坪组。车刚一进村口,村子就沸腾了。远远的,小孩一边朝送水车跑来,一边喊着:“水来了,水来了……”车还没有停稳,就见村民们从各家院子里跑出来,笑着和张三宏打招呼:“谢谢你们给我们送来甜水。”干旱:水比油贵 村梨花坪组村民的蓄水窖,10口水窖有9口见底。该村72岁的老人田风满拄着拐杖,蹒跚来到送水车前,看着从车上水罐流向窖内的水高兴地说:“看见水,我们就不心慌了。”“现在看见水,比看见油都亲,真是水比油贵啊!”等待取水的村民马应花笑着说:“我赶紧去把我家水窖进水口清理干净,等会好给我家水窖装‘油’”。
  田风满老人看着自家的水窖装好水后,给儿子说:“你打上一桶甜水,让咱们的骡子也喝上点,这一段时间,没有水,骡子喝的是沟里的碱水,那水能蜇哑。”评组组长田风昌拿着一把铁把上用手□出尺寸,坐在水民分水。谁家几口人,谁家和少水,都在他的“土尺子”上都不会给多分。
  说:“现在家家都缺水,政远给我们送来救命水,不管怕是我家,还是严格按照30的标准来分。
  岁的田风秀抱着自己的孙群内看着分水。老人告诉记这个地方不但穷,还远,拉水人最近的海原县关桥乡董堡车水要240元,我们这里就反,这几年干旱,家家要买着里有钱拉水。”惠就是多给些水”采访的,就看国家还有啥优希望国家再给你什么优惠政就是多给些水。”单的要求!而这,却是中部当前最“奢侈”的愿望。
  乡蒿川村村民马珍,蹲在装的拉水车旁,耐心地水管接口处滴下的水。这刚刚从10多公里以外的来的,水费不高,每立方米戋,但运费却是水费的几缺水的季节,花大价钱拉苗实属无奈之举。不拉水瓜没有收入,他将一无所现在拉水把硒砂瓜苗保没有有效降雨,收获距他远。“自己给自己宽心呢,透雨,啥问题都解决了。”看着湛蓝的天空。
  民马林武,种了20多亩于干旱,部分瓜苗死在瓜得不重新补苗。为了确保痛割爱,从自家的水窖里浇瓜苗。保瓜还是保生可能做到两全其美,可谈18个水窖径不到20米的打麦场15日,蒿川乡67053亩耕 ,夏粮无法下种,夏粮种植同期相比,下降92%。7600 有6196眼干涸,3082户 8957只羊、3368头大家畜除6个组的部分农户尚有,其余52个组,全乡85%:生活用水紧张,一个月后将达到13000人。同时,由绝收,群众没有存粮,依靠助粮款和外出打工挣钱维持生活,家庭积蓄微乎其微,可谓仓无存粮,窖无积水,已有414户特困群众靠借粮度日。
   村中心的一个打麦场,方圆不足1000平方米,大大小小并列着18个水窖,远远望去,如个个严阵以待的碉堡。在这个打麦场里,村民田凤玉1家就有5个水窖,但基本都已见底。这里村民抱着一个最真实的想法,那就是等待大雨降临时,尽可能地多蓄些雨水。因为连年干旱,庄稼几乎不种,在这里,牲畜也就没多大用处了,加上人吃的水都不够,田凤玉把多余的牲畜都变卖了,现在只剩下一头驴。
  “走,到屋里坐坐,喝口水。”这是这里群众对外来客人最热情的招呼。我们的到来,得到了同样的“尊敬”。
  “西水东输”“北水南调”降旱魔一条长达46公里的输水管道不仅使服务区内的数万亩硒砂瓜生产基地得以全面“解渴”,更结束了沿线10 个村世代缺水的历史……一项投资3000多万元的应急抗旱补水工程让昔日的荒山秃岭奇迹般地建起了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中宁县实施的“西水东输”和“北水南调”等“解渴”工程,有效解决了喊叫水乡等山区人畜饮水、 硒砂瓜种植及大青山、天景山农业发展等瓶颈问题。
  中宁县在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种植硒砂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共投入建设资金1080万元,实施了“西水东输”应急抗旱补水工程,铺设输水管道46公里,从甘肃兴电扬水工程取水,沿线还新建蓄水12万立方米和3000立方米不等的蓄水池5座、扬水泵站1座、田间供水池 8座、集中供水房16处等,有效解决了喊叫水乡白圈子村、田滩村、大滩川村等7个村1.1万人的饮水以及当地7万亩枣瓜间作的应急补水问题等。
  在解决天景山、大青山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园的缺水难题上,中宁县投入资金3000万元,启动实施了“北水南调”扬黄灌溉工程,共完成铺设各类供水管道78公里,新建蓄水池5座、田间蓄水池72座、扬水泵站4座,为农业综合示范园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证。目前,“北水南调”工程已累计蓄水补水66.2万立方米。
  该县同时启动的还有白马乡单家塘硒砂瓜补灌水源工程、喊叫水乡下徐饮水工程修复和完善工程等,有力地保障了全县干旱带地区人畜饮水以及生产发展。这,在干旱最为严重的季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抗旱:军民情深在送水车前,田风满老人拉着张三宏说:“走家里喝口水吧。”张三宏谢绝了老人的好意。老人告诉记者:“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政府, 让我们在大旱之年能喝上甜水。如果在旧社会,这里早就跑得没有人了。也不会有人挂念咱们深山沟沟里的穷苦人。这些当兵的娃儿,每次给我们送水,自己舍不得喝一口。这是些好娃儿,咱们政府更是没说的。”看着村民领水的高兴样,张三宏脸上有了笑容。
  张三宏说,他们已经连续抗旱送水21天了,给海原县九彩乡、贾塘乡,沙坡头区蒿川乡等5个镇(乡)送水。最近的贾塘乡,他们每天力争送5趟,最远的是蒿川乡,他们每天天刚擦亮就开始送水,经常是晚上9点赶到海原县人武部休息,就这样早出晚归,每天才能送两趟水。每次送水,看到当地老乡见到水高兴的样子,他心里很难过。他当兵近20年,还没有见过老百姓对水这样渴求。
  张三宏在送完水回去的路上给记者讲了一个他在九彩乡送水的故事。有一次,他送水到九彩乡的一个村,正好赶上中午,车里的水还没有分完,村支书硬拉着他和司机到家里去休息。 他因为一直拉水管,满手是泥,支书的儿子给他用汤瓶洗手,刚倒了两下就不给倒了。他一看手还没有洗干净,就自己拿上汤瓶准备洗,站在一旁的小孩就说:“就两下,再没有水了。”在 村,张三宏把当天军分区领导慰问他们的慰问品,分发给当地的群众。每到一个村子水时,当地的老百姓拿馍馍、鸡蛋等给他们吃,可他们一次都没有吃过。
  采访还在进行当中,下午4点10分,市长徐力群一行又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兴仁,来到了蒿川,一幕幕心牵受灾群众的活剧,又在这旱塬延续…… 记者记五月,花香柳绿的季节,大山深处人们的心却一天天地开始收紧,干旱像一把锐利的尖刀,不断撕扯着山区群众的心,撕扯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也撕扯着那些关注旱情、关注灾区群众的人的心。
  5月18日,市委书记刘云等来到沙坡头区蒿川乡百姓家中,查水窖,看存粮,问冷暖,送救助,并坚定地说:绝不能让一户人家断水断粮!5月19日,市长徐力群步履匆匆,趟着黄土再次进村入户,察民情,观旱情,解民忧。他强调,大旱之时,一定要保证百姓有粮吃,保证人畜有水喝 !武警官兵来了,干部职工来了,旱区群众行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悄悄打响!抗旱如救火,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地,也炙烤着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决心!确保旱区群众生产有收成,生活有保障,是艰巨的任务,更是必须拿下的山口!各级各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察实情、鼓实劲、想办法、出实招,打一场漂漂亮亮的抗旱降魔保卫战!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段鹏举
责任者
杨波
责任者
谢亚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