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我们『活得起,死不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20005634
颗粒名称: 是谁让我们『活得起,死不起』
分类号: I207.7
摘要: 清明节前后,“殡葬垄断”、“殡葬暴利”等问题又进入公众视野,一方面是国家有关部门多年来提倡 “文明、节俭、绿色办丧事”、整顿殡葬服务市场; 一方面是公众屡屡发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丧葬之人欲断魂”,“死不起、葬不起”的无奈声音。自古道,盖棺定论,入土为安。人来世上一趟不易。人死了,谋一方之地, 也不过分。殡葬,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愿谈起但又无法回避的话题。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杂文

内容

王会平 清明节前后,“殡葬垄断”、“殡葬暴利”等问题又进入公众视野,一方面是国家有关部门多年来提倡 “文明、节俭、绿色办丧事”、整顿殡葬服务市场; 一方面是公众屡屡发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丧葬之人欲断魂”,“死不起、葬不起”的无奈声音。
  自古道,盖棺定论,入土为安。人来世上一趟不易。人死了,谋一方之地, 也不过分。殡葬,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愿谈起但又无法回避的话题。然而,自 2003年以来,殡葬业一直名列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榜单,反“殡葬暴利”的呼声越来越高,民间资本陆续进入殡葬行业,垄断正在被打破,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进关注低收入群体的阳光殡葬。然而,殡葬费用不降反升,殡葬业暴利愈演愈烈,其暴利甚至远远超过房地产业。在社会习俗、政府垄断、行业暴利和制度缺失的包围中,一个人的丧事,使亲人们在忍受精神创伤的同时,又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使死者亲属又陷入了 “牢笼”,实在是和谐社会之尴尬 !前不久,上海出现了 418个殡葬岗位吸引5000 名大学生现场咨询的新闻。其中大部分为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还有 “海归派”应聘。殡葬业受到追捧并非偶然,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当下,大学毕业生从容地放弃了原有的矜持,难道这仅仅是大学生观念超前?非也 ! 一项调查指出,有六成被访者在择业时将收入和福利摆在首位。天之骄子对殡葬岗位的热情,显然与该行业较高的收入有关,毕竟工作才是硬道理。据《江南晚报》报道,前年广州殡仪馆就有员工自曝年薪 18万元,扫地大婶收入10万元,高层年薪过百万元。难怪一些高学历的人也争相进殡仪馆工作,倘没有一点“背景”,还进不去呢。笔者不是见钱眼开之徒,但是面对丰厚的待遇, 也有点“眼红”。
  尽管殡葬业暴利遭遇了包括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在内的社会各界的猛烈批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尽管主管殡葬业的民政部门也被迫做了点“文章”,但我们所看到的是殡葬业暴利依然如故。而且,从今年揭露出来的情况看,殡葬业暴利更加触目惊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我国死亡人口每年大约有820万人。按照低标准丧葬费用计算,假如平均每人花2000元丧葬费,那么,可以估算出殡葬行业每年的市场是164亿元。如果再算上骨灰存放、购买墓地等费用,殡葬行业的销售总额将超过2000亿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吴刚列出了一份丧葬清单:一个成本只有几十元的骨灰盒,可以卖到三四千元甚至更贵;一个墓穴动辄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面对如此“天价丧葬”,富人自不必担忧,可穷人呢?生不得体面就算了,岂能死不得归宿 !有人把殡葬暴利归结为行业垄断,且慢。 依笔者拙见,垄断并非是殡葬暴利根本原因, 仅仅打破垄断是遏制不了殡葬暴利的,只有实施价格控制,严格监管才能斩断暴利根源。 一是实行价格公开,严禁殡仪馆“搭车”销售殡葬用品,确保公众明明白白消费;二是殡仪服务实行限价消费,确保低收入群体“死得起”;三是帮困及时到位,确保困难群体“死有所葬”,要为他们排忧解难,还必须给他们以死的尊严。与此同时,要尽快形成一个价格谱,“贴本价”——低收费价——高价,形成系列,要让公众有多层次的选择。同时,物价部门应加强对殡葬业收费的监管,测算其合理利润后,严格监督其定价,这些都能有效地遏制全局性 “殡葬暴利” 的发展。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会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