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修到了家门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20004580
颗粒名称: “幸福渠”修到了家门口
分类号: S274.2
摘要: 一条渠,因为老化,影响了中宁县一个移民村近40年的发展。如今,昔日老渠换新颜,完成节水改造,不但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而且也降低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这条渠,因此也被当地村民称为“幸福渠”。多年来,中宁县宁安镇新建村农民都是用自己开挖的土渠进行农业灌溉,这种方式对水的利用率非常低,尤其对于下游的农田,几乎是见不到水。为
关键词: 农田水利 灌溉系统

内容

一条渠,因为老化,影响了中宁县一个移民村近40年的发展。如今,昔日老渠换新颜,完成节水改造,不但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而且也降低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
  这条渠,因此也被当地村民称为“幸福渠”。
  多年来,中宁县宁安镇新建村农民都是用自己开挖的土渠进行农业灌溉,这种方式对水的利用率非常低,尤其对于下游的农田,几乎是见不到水。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今年,中宁县政府对该村的农业灌溉主渠道进行了节水改造。目前,近3000 米节水改造工程已接近尾声。
  新建村是1965年建设的一个移民村。杨宝玉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第三批移民到此的村民。今年67岁的他见证了村庄44年的发展,也深知村民引水灌溉的诸般苦衷。“这条渠是 1969年我们迁到这后开挖的。 当时渠七扭八歪,淌水时很浪费水。”现在,随着新建村主干渠道节水改造工程的完工,该村 2400余名群众将彻底告别淌水难、淌水贵的困境。“我们组的渠道总长是818米。修好后,这条渠的灌溉面积将近300亩。过去淌水至少得1个星期,现在3 天就行了。并且以前全组淌水需要大概5万元,修好以后,2万元足够了。”中宁县宁安镇新建村1组组长赵伟国说。
  “幸福渠”的修建,给村民们带来了实惠,也让退休老教师杨宝玉欣喜异常。他不但为乡邻们有了“幸福渠”感到高兴,还天天在孩子们中间讲述“幸福渠”的意义。“今年中宁县人民政府给我们修了这条'幸福渠',淌田又省钱、又省水、又安全。过去我们淌水的时候,起五更睡半夜。今天 '幸福渠’修到了咱家门口,这是政府给咱们办的好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据了解,今年由于黄河上游水库蓄水量仅为正常年份的一半,国家全面缩减各地引黄灌区用水量,而中宁县灌区53万亩农田,下拨的用水量仅为2.8亿立方米,不到前3年平均用水量的73%。面对严峻的缺水形势,中宁立足现有的水资源,以节水和改造渠道为突破口,寻求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路,先后已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渠道砌护改造,并对县管的5条支干渠上影响春灌的输水控水配套建筑物进行了改造完善。截至目前,中宁县862条共1400 千米的乡村管理的支斗渠中, 进行节水改造的已经达到 34.7%。改造后的渠道,可将水资源的利用率至少提高15%。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宋大为
责任者
贺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