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带上,那飘向远方的“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20004054
颗粒名称: 干旱带上,那飘向远方的“云”
并列题名: 本报记者彭红兵
分类号: TS55
摘要: 站在海原县高崖乡香水村的地势高处,可以看到很多农家院落里时而飘起白花花的东西,搭着白盖头、戴着白帽子的妇女们不时拍打、翻转着这些东西。这些洁白的东西就是香水村人的命根子——二毛皮。沿着银平公路前行,香水村进入了记者的视野,整齐的红砖房,宽敞的院落。到了村里,透过农家半掩着的大门,晒在阳光下的二毛皮飘动着。
关键词: 手工业 脱贫

内容

站在海原县高崖乡香水村的地势高处,可以看到很多农家院落里时而飘起白花花的东西,搭着白盖头、戴着白帽子的妇女们不时拍打、翻转着这些东西。
  这些洁白的东西就是香水村人的命根子——二毛皮。
  沿着银平公路前行,香水村进入了记者的视野,整齐的红砖房,宽敞的院落。到了村里,透过农家半掩着的大门,晒在阳光下的二毛皮飘动着。记者慕名走进杨有廷的家,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杨有廷家的红砖房非常气派,院子里晾晒着制作好的精品二毛皮车坐垫、沙发坐垫、床垫、被褥和各种饰品等。
  香水村是高崖乡的一个纯回族村。因为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解放前,当地人就以做皮匠为业,赖以维持生计。解放后,受到政策的限制,香水村人只能偷偷做点皮活,挣点钱补贴家用。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香水村部分村民再次操起祖业,走村串户做起了皮活。
  当时刚刚高中毕业在家的杨有廷开始跟着长辈们学做皮活、贩皮子。
  杨有廷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家里穷,我高中毕业后,就跟着村里的长辈们走南闯北做皮活,做一件皮大衣才几毛钱,但我兴奋了好几天,因为我能挣钱了……”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帆风顺的。杨有廷也是如此,从倒卖1张皮子赚1毛钱、2毛钱开始……杨有廷在一点一点地滚雪球。经过几年的打拼,他有了一些积蓄,但他看得比较远,要想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有更大的发展。
  1987年,杨有廷怀揣多年的积蓄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开始在大市场中寻求二毛皮的新出路。但由于种种原因,1994年返回家乡时,杨有廷背负了60万元的巨债。
  “虽然负债累累回家,但我学到了很多二毛皮经营的知识,更了解了二毛皮的国际市场。”杨有廷并没有认输,他开始招呼村里的同龄人,在家里办起了二毛皮加工作坊。
  1995年,有多年皮活加工和皮毛贩卖经验的杨有廷,筹措资金30万元办起了皮毛加工厂。短短几年时间,杨有廷在银川以及河北、北京、东北、江苏等地建起了自己的加工销售网络,逐步形成了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年收入上百万元。
  马海龙和杨有廷一样,很早就涉足二毛皮生意。马海龙说,“刚做生意那几年,一家人住的是土窑洞……多年后的今天,一家人住进了宽敞漂亮的砖瓦房,还购买了10多万元的私家车。”目前,香水村505户村民有386户做二毛皮加工、销售生意,有14个皮毛加工公司,有20多户买了私家车。
  几十年来,香水村的二毛皮走出了宁夏,走向了全国,并远销俄罗斯等国。仅杨有廷的荣廷皮毛有限公司每年可加工、销售二毛皮30多万张。香水村每年销往国内外的二毛皮达50多万张。
  土坯房、矮窑洞变成了砖瓦房。
  昔日的小皮匠成为今日的大老板。
  从乘坐拖拉机贩皮子到开着小汽车、用手机遥控几百万元的生意……这不是设想,也不是香水村农民的梦,而是今日香水村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彭红兵
责任者
张晓勇
责任者
周晓兵
责任者
刘仓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