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走出好日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20001761
颗粒名称: “走西口”走出好日子
其他题名: 海原5户农民的苦辣酸甜报道之三
分类号: F291
摘要: 电视连续剧《走西口》演绎了20世纪初一代晋商走西口的传奇。21世纪初,海原县树台乡相桐村村民李应秀带领村民“走西口”走出了好日子。去年冬天,在内蒙古包头市务工的相桐村村民开回了20多辆小轿车,让这个平日里安静的村庄热闹了起来。53岁的李应秀是相桐村“走西口”到包头市务工的第一个人。近10 年来,相桐村村民在李应秀的带领下纷纷“走西口”,个个成了工地带工的负责人,并挣了钱,买了车。
关键词: 农村发展 创业故事

内容

电视连续剧《走西口》演绎了 20世纪初一代晋商走西口的传奇。21世纪初,海原县树台乡相桐村村民李应秀带领村民“走西口”走出了好日子。
  去年冬天,在内蒙古包头市务工的相桐村村民开回了 20 多辆小轿车,让这个平日里安静的村庄热闹了起来。53岁的李应秀是相桐村“走西口”到包头市务工的第一个人。近10 年来,相桐村村民在李应秀的带领下纷纷“走西口”,个个成了工地带工的负责人,并挣了钱,买了车。昔日连吃饭都成问题的相桐村村民,目前拥有各种小车40多辆。
  改革开放后,精明的李应秀就开始做皮毛生意。经过多年的打拼,李应秀手中有了近 10万元的资金。这对20世纪 80年代的山区农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然而1989年, 李应秀在一笔生意中受了骗, 他苦苦经营赚来的10万元不但打了水漂,还因此欠了不少外债。李应秀被迫“走西口”到包头市务工。
  李应秀到包头市后,没有技术也没有资金,只好到建筑工地打小工,每天只有8元的工资。为了早日还清外债,李应秀每天抢着干活。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用工单位的认可。很快,他从一个小工升为带工的小工头,每天的工资也涨到了 25元。
  1990年春天,李应秀打算从村子里带些人去包头市务工,但山区农民当年对外出务工的认识不够,大部分人不愿外出。李应秀为了取得大家的信任,就把高价赊来的化肥平价卖给务工的人家,作为预付工资。通过这种方式,李应秀当年从村子里带走了20个年轻小伙子,去包头市务工。
  如今,李应秀的年收入至少有30多万元。当年李应秀从村子里带走的20个年轻小伙子都已经成了劳务经纪人,有了自己的务工队,每人每年带出去的务工人员超过50人,年收入都超过10万元, 并有了自己的小轿车。
  此时,春天来了,相桐村的媳妇们开始忙着煎油饼炸徹子,为 “走西口”的男人们做出行前的准备。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晓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