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恐慌很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20001014
颗粒名称: 想不恐慌很难
分类号: C913
摘要: 年初,国内多个省份出现编号以 HD90开头的新版百元假币,尽管数量不多,也不是每个人都接触到假币,但只要它存在,人们就会感到恐慌,因为大家都是肉眼凡胎,也不是专业人士,而且验钞机也不一定能验出真假了,因为媒体披露国内验钞机企业多数不达标。湖北一对农民工夫妇就吃了亏,领到2400元工钱,其中19张都是假币,血汗钱呀,能不让人恐慌吗?
关键词: 社会问题 杂文

内容

年初,国内多个省份出现编号以 HD90开头的新版百元假币,尽管数量不多,也不是每个人都接触到假币,但只要它存在,人们就会感到恐慌,因为大家都是肉眼凡胎,也不是专业人士,而且验钞机也不一定能验出真假了,因为媒体披露国内验钞机企业多数不达标。湖北一对农民工夫妇就吃了亏,领到2400元工钱,其中19张都是假币,血汗钱呀,能不让人恐慌吗?其实,假币古已有之,相传明朝有个书生冯俊,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将随身携带的东西换了些银子,住店时,发现换来的银子是假的。店主劝他:“如果你一点一点地花出去,就没有人能发现银子是假的。”冯俊斩钉截铁地说:“我可不能拿它去害人 !”说完, 毅然将银子扔进河里。看到这里,我想一介穷书生,收到的假币不是很多,价值不大,扔也就扔了,但对那个农民夫妇来说,血汗钱呀,能说扔就扔了吗?有媒体就随机采访了 28位各种年龄及身份的市民,其中有26名受访者都有遭遇假币的经历,但当得知自己手中的钞票是假币,尤其是大面额时,很少有人会主动上交银行,而是想方设法地花出去,或者生呑横咽留下“收藏”。
  为什么不上交银行?请作个调查,有多少人愿意在这冷冻寒天的时候,撂下生意, 奔赴银行,等待排队,等着签字画押?除非是提供“上门服务”,但这无疑是天方夜谭式的奢望了。只能是自认倒霉了。及时报警可以吗?人家放着那么多的案子都忙不过来,能为了一二十元、百八十元的假币,犯得着去管吗?记得银川有个刘老大酸菜面馆经常用假币偷梁换柱,媒体上多次曝光了的,人家不是还再照常营业吗?正因为假币无孔不入,百姓对此深受其害,更感到深恶痛绝。昆明一家杂货店的店主就在橱窗里愤怒地贴出一张标语:“使用假币者,不报警,乱棍打死。”据统计,2000 年至2004年这五年间,全国共收缴假币 42.42亿元,而2005年仅广东省就收缴假币 5.2亿元之多。毫不隐讳地说,目前我国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实际执法,对假币犯罪还未形成应有的震慑效果和惩罚力度。面对假币治理成效远远低于公众期望值的无奈现实, 百姓除了以语言为棍棒宣泄情绪,似乎找不出更恰当、更理智的选择来。虽然暴力标语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把假币彻底杜绝在门外,但它的确反映了法治社会之尴尬。难怪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这样调侃地说:“中国的老百姓得累死,去市场买几斤苹果,还得这边背个秤,因为怕它短斤少两;那边背个试剂,因为怕它里面有农药;现在还需要带一个非常合格的验钞机。”笔者认为,要有效遏止假币的滋扰和泛滥,除了提高防伪技术含量,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度,还需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打假指导宣传活动,尽快建立纵横交错的打假网络,尤其是建立举报监督制度,动员知情者告发,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打假手段, 这一点古人的做法值得效仿:宋代规定告发者赏银千贯,金代规定商银三百贯,元代规定除赏钞五锭外,还将犯人的家产全部赏给告发者。在这些奖赏之下,果然有不少造假者被捉拿,有效地起到打假的作用。这些,都值得有关部门回味、深思。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会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