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盐渍化土地 实现可持续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20000943
颗粒名称: 改造盐渍化土地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他题名: 吴汉宝就沙坡头区实施盐渍化土地改造答记者问
分类号: S274.6
摘要: 近年来,受南山台扬水灌区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和七星渠高水位运行的影响,沙坡头区宣和、永康两镇许多地区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危害日趋加重,自流灌区近 80%的农田成为中低产田,近 20%的农田无法正常耕种甚至撂荒,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实施盐渍化土地改造治理工程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 农田水利 土壤盐渍

内容

近年来,受南山台扬水灌区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和七星渠高水位运行的影响,沙坡头区宣和、永康两镇许多地区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危害日趋加重,自流灌区近 80%的农田成为中低产田,近 20%的农田无法正常耕种甚至撂荒,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实施盐渍化土地改造治理工程已刻不容缓。近日,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汉宝就这一民心工程实施的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吴市长,盐渍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卫宁灌区盐渍化土地改造治理工程的具体范围吗?吴汉宝:卫宁灌区盐渍化土地改造治理工程主要实施地区是宣和、永康地区。宣和、永康两镇在卫宁公路两侧东西长28公里、 南北宽1公里至3.8公里(指自流灌区)范围内,两镇共有44个村,农业人口 7.68万人,共有耕地面积8.88万亩,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
  记者:这些地区盐渍化现象逐年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吴汉宝:这种“冬天白茫茫, 春夏水汪汪”的局面主要是由于南山台扬水灌区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和七星渠高水位运行造成的, 水利配套设施老化、失修严重也是使该地区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危害日趋加重的一个因素。目前, 自流灌区近80%的农田已成为中低产田,近20%的农田无法正常耕种甚至撂荒。
  记者:卫宁公路两岸受害的村有哪些?吴汉宝:据统计,位于卫宁公路两岸的三营、张宏、宏爱、旧营、 宣和、东月、羚羊、徐庄、沙滩、永康、永南、艾湾、刘湾、申滩和杨滩 15个村受地下浸水危害最严重, 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对宣和、永康两镇盐渍化土地进行改造治理已迫在眉睫。为此,市委、市政府从2008年3月底开始就对受浸最为严重的宣和镇东片1.5万亩盐渍化土地进行改造治理。2009年把卫宁灌区盐渍化土地改造治理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之一,就是要下决心对这片盐渍化土地进行彻底改造。
  记者:实施卫宁灌区盐渍化土地改造治理工程将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有没有具体的要求?吴汉宝:要彻底改良这片土地,必须通过挖大沟、多挖沟、挖深沟等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来解决。 整个工程共需投资1780万元。一期工程改造治理的重点是围绕宣和挡浸沟下段、公路边沟、五二支沟、赵家湖沟、第六排水沟和第八排水沟的清淤整修和工程配套,共开挖整修干支沟6条,长26公里; 斗农沟83条,长37.5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40座。重点解决宣和镇三营、旧营、张宏和宏爱4个村 6000亩土地的排水问题。二期工程,我们将对宣和挡浸沟中上段进行彻底开挖整修,并对重点灌溉渠道进行防渗砌护和工程配套,通过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措施的综合治理与配套,使该区地下水位下降0.8米至1.2米左右,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谢亚东
责任者
吴汉宝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