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回汉文化的使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4694
颗粒名称:
回汉文化的使者
其他题名: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副院长李生信教授印象
分类号:
K82
摘要:
以前没见过李生信教授时,以为他是个回民。因为和回族朋友聚会,常有回民朋友提起他,提起他著书立说,提起他经常深入回民居住地区搞调研。还说他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所以便有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第一印象。虽然早听说了他的大名,但回族毕竟离我这个汉民有些遥远。没想到见面后李生信竟说他是汉民,我有些不相信。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回汉文化
内容
以前没见过李生信教授时,以为他是个回民。因为和回族朋友聚会,常有回民朋友提起他,提起他著书立说,提起他经常深入回民居住地区搞调研。还说他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所以便有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第一印象。
虽然早听说了他的大名,但回族毕竟离我这个汉民有些遥远。没想到见面后李生信竟说他是汉民,我有些不相信。也许是长期生活在回民聚集区,吃回民的饭,喝回民的茶,他从神似上已经有些回民化了。问起他一个汉族人,为啥要去研究回族语言和回族风俗。他笑了,他说他喜欢回族文化。回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值得他研究一辈子。
聊起李生信的贡献和成就,他只说他是教师出身,现在还教书育人,很普通,很平凡,没有什么可说的。他看上去很深沉, 话也少。也许治学严谨、惜墨如金的学者都是他这样的。这是我对他的第二印象。
李生信出了两本专著,一本是《回族语言民俗》,另一本是《古今汉语语法的流变》。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受到各大学学报争鸣和好评,其中《发展民族教育要引入竞争机制》获得全国教师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他还多次主持科研项目,比如关于西北地区回族语言调查与研究,关于宁夏移民文化研究,关于西北回族话中的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等。他多次受到奖励,上大学期间,他是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实习生;在海原回中任教时,他被海原县政府授予“教坛新秀”;调到固原师专 (现宁夏师范学院)后,他又是“优秀班主任”,“三育人十佳教工”。他所编辑的 《语言禁忌与 民族的人文观》获宁夏优秀社科成果著作三等奖,获北方十五省优秀社科图书奖。他本人也被收入《中国语言学名人录》。我罗列了他的一系列成果,他却说其实没啥,他一辈子就做了这么点事,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语言学,而且专攻回族语言。
李生信多次提到回族语言,让人一时真忘了他是个纯粹的汉民。在他看来,对回族语言民俗的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而且也是他追寻理想的舞台。为了研究回族的语言,他放弃了人生的不少乐趣。很多时候,他穿行于偏僻的乡间小道,任许多美好的时光悄悄流逝。甚至,对此并不热门的社会科学的执著追求,对研究回族语言的孜孜不倦,让好多人不理解他,不愿和他深度交谈。他长期生活在回族聚居的西海固,又在回民中学任教多年,通过实地调查、通信调査和査阅资料等多种方式,然后每晚坐在斗室里,静静敲打键盘,默默地把众多语言现象上升到语言学理论,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在回族语言和现代汉语的比较中,总结出了回族语言的基本特征。他这种理论创建是独特的,独特到让他心潮澎湃,也让他最终得到了一种真正的心灵的平静。当然了,在当今这个纷扰的世间里,在滚滚的红尘中,每一个有追求的人的心灵总是遭受着伤痛与迷茫。李生信教授也一样,曾经有过的伤痛与迷茫,与他执著追求的事业相比,总是显得苍白和浅薄。而在回族语言研究的过程中,他的心灵会得到安慰,他的生命会变得有意义,他的心情也会变得开朗,他对生命和人生价值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提升。
李生信教授不多说话,但从他的眼神和表情上会看到很多很多。看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那片美丽的桃源,看到阳光灿烂, 桃花盛开,波光粼粼,水天共鉴。看到一个汉族学者是如何涉足那一片圣地,如何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如何在资料缺乏、调研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下,把回族语言的研究当成了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来干。为此,我问他有过遗憾吗?他说没有,他说无怨也无悔 !因为在这么多年的经历中,好多地方的人都把他当成了真正的回民,给了他很高的礼遇。很多不认识他的人都给他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寄来了相关资料。固原师专的很多学生,多次利用节假日和他一起去搞社会调查。还有很多部门领导,都对他的研究给予了诸多帮助和支持。可见,只要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只要努力去做,都会得到关心和认同。也许,是历史把明天交给他,明天又把希望交给他, 希望又把行动交给他,行动又把坚持交给他,坚持又把成功交给他,成功又把微笑交给他。于是,他始终微笑着。他微笑着回答我们的提问,他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着与回族文化有关的话题。
不知道李生信陷入茫然失措的困境时,是否有过放弃和退却的想法,是否对自身的价值产生过怀疑,是否失落过悲观过绝望过,但他似乎对这一切都不以为然,看上去还是那么兴致勃勃,对将来充满信心。 他看书相当杂,既读中国小说,又读西洋小说。他也看报纸,学报几乎是每期必读。 他更用心读理论书,而且是读了又读,还郑重其事地向别人推荐。后来人到中年,阅读的面就更宽,尤其是回族方面的书就更是爱不释手了。大部分汉族人恐怕是很难体会李生信教授初次接触回族民俗时的兴奋心情了。正是这些色彩斑斓的民俗民风,激发出了形形色色的回族文化的绚丽多彩, 也正是李生信教授的执著信念,共同孕育出了回汉文化交流的一个独特的窗口。回族语言的研究,在中国学术界才刚刚起步, 还没有出现系统的研究成果。回族语言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回族语言的界定,回族语言的民族特征,回族语言的分布以及回族语言在民族语言中的地位等等。而回族语言,其实也就是回族语言的文化现象。李教授就是试图从多个侧面简要地勾画出回族语言中具有民族特征的线索,以便今后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和深刻的探讨和研究。
说起李生信所研究的课题,他的语言都带有书面化和职业性的认真。但说起家乡,他的神情就变得孩子气了,深沉和规范化的举手投足都从他身上消失了。他的微笑也变得纯真。他是那样谦和,那样兴奋, 那样让人一下子想到西海固的风土人情。 这是我对李生信教授的第三印象。
李生信说海原缺水是天下人皆知的事,他说一想起家乡的雨,很沉很沉的心里就有种特别的情感。下雨的时候, 虽然旷野里还找不到一丝新绿,可是他的心却盛满着无数的颜色与渴望。那时候青春年少,他漫步在雨中,会想起江南路边的竹,想起遥远的杏花满园。那时候从未有过沉重的羽翼,以为雨丝织成的翅膀就是送给自己的心情,除了心,他还有什么呢?他一无所有。在雨中,天空醒着,鸟叫着,风微拂。沉寂的海原,没有水乡的典雅,也没有杏园的美丽芳香,只有一场为了山地苏醒的雨悄然而下。在这样的季节深处,他一直坚强地奔走于平凡的生活,他想要的就是这样的平常,一直忠诚敞开一颗如水的心灵,一直关注着体验着回族人民的生活, 还有他们的民俗民风民情。
李生信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真情的,当彼此真情付出的时候,所唤起的心灵的和谐交流是弥足珍贵的。他知道生命是回汉民族共有的缘分,他一直都凭借着真情的温暖,让快乐与幸福渗透到生命的每一个缝隙。他相信回汉文化交流远隔千山万水也会传到各自的耳鼓,他也相信在季节更替的时光里,回族人民和汉族人民都一定会在心中读着无形的文字,读到一颗颗真诚的心,读到一款款无比珍贵的民族深情。从家乡又说到回族语言研究,李生信教授说他将继续努力,在回族语言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作出一个生活在回族自治区的语言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我离开北方民族大学美丽的校园时, 李生信教授接了一个电话,据说又要下乡搞调研。海能容纳百川,海又通过雨雪霜露将水洒回地面。李生信教授是一个拥有知识财富的学者,他又将点点滴滴的知识通过各种形式返还给社会。由此可以看出,理想的光辉如金,锻造了一个知识分子卓越的情操,他坚毅、果敢、勇于承担,心胸广阔,也不乏激情。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敬重这样的人,需要敬重这样的学者。只要人类追求理想的脚步不停,我们就永远敬重这样的品质。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健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