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语家乡是情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4653
颗粒名称: 韵语家乡是情结
分类号: I277
摘要: 受孟长庆老先生之嘱,为《中卫情恋》作跋,应允之后,不免冷汗脊流。中卫文人荟萃,学风甚浓,家居故里的,在外谋业的,拔尖儿的文化人比比皆是,由我提笔涂鸦,心里不由惶恐,但难拂先生诚意, 汗颜之下,只好硬了头皮来作。
关键词: 民间文学:当代作品 家乡

内容

受孟长庆老先生之嘱,为《中卫情恋》作跋,应允之后,不免冷汗脊流。中卫文人荟萃,学风甚浓,家居故里的,在外谋业的,拔尖儿的文化人比比皆是,由我提笔涂鸦,心里不由惶恐,但难拂先生诚意, 汗颜之下,只好硬了头皮来作。 《中卫情恋》是长庆先生继《情系故乡》之后编纂的又一部文学作品集,由 “恋乡篇、奉献篇、缅怀篇、回应篇”组成。洋洋洒洒,十几万言,文中没有娇柔闲情,没有颓废媚俗,没有悲观哀叹,有的, 是从字里行间闪射出的对故乡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他人的爱……这爱是博大的,纯净的,高尚的,无私的,灼热的,如一股热流滚滚而来…… 著写这本书的,除“回应篇”中几人外,是一群曾经热血沸腾的莘莘学子。如今,曾经的学子个个年已古稀,但这本书却非常年轻。书中高擎着人生理想的大纛,守望着精神家园的净土,承袭着传统文化的脉系。 他们是一群被知识喂养过的老人, 他们是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师长。他们中的人大多一生坚守着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他们代表着一个词——知识;他们代表着一个群体——知识分子。他们用不老的心,用丰富的感情,浅吟低唱出“手握神韵笔,集句出华章;气度吞青云,阔胸纳海洋”的人生大志。他们用细微的关爱,济老友危困, 用执著的精神,抒故乡巨变。他们是一个时代,从1954年起步,向历史延伸, 为共和国作铺垫。他们恪守“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的做人之道,播种的是文明、文化,收获的是人格精神的自我完善。他们用手中的笔,谱写的是中卫市文化建设的一抹绚烂。 文化是一种积淀、积累、继承,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卫的文化, 观前瞻后,如不是一部清乾隆《中卫县志》留传于世,过去的事我们又能知多少呢? 一群老人又合著了一本书,从文化的作用上说,其意义深远,功不可没! 文化是渗透于一个民族血液,影响一个民族精神走向的河流,中华民族在饱受苦难时,支撑其精神的,便是文化。 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人格论说,就是你可以从肉体上消灭他,但在精神上却难以消灭。这些老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求学,经历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甚至磨难,可是他们在磨难中没有颓废,没有倒下,他们固守着对文明的向往,传播着知识的种子,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用精神的火炬,引领着来者之路。徐悲鸿大师说:“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些老人一生也许不显达,但他们活得豁达、旷达;经过知识的喂养,他们铁骨铮铮,活出了文化人的文化人格。 菩萨慈眉、金刚怒目,皆因一个情字。《中卫情恋》以绵绵情意,吟唱了对故乡的爱恋。小处见真情,平凡见伟大, 从这个角度说,《中卫情恋》是用心灵写出的作品,是用心血编出的书籍。我们不能以要求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准来要求这本书中的作品,他们是一些文化人,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家,他们用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他们的胸襟,袒露了他们的真爱和真情,这就够了。 在如今,随着文学越来越边缘化,他们能个人出资编辑出版《中卫情恋》,实在是令人感佩,让人敬佩。要说利,他们从中分文不取,反而倾囊;要说名,他们年已古稀,荣辱皆忘,心志淡泊,还有什么可图?只是,他们一颗挚爱故乡的心,一个文化人的责任,一分对故乡文化建设的热情,一个老知识分子未了的心愿使然。 这恐怕是唯一的解释了。 此际,真诚地祝愿这些前辈老人们,也希望我市各界人士和领导对诸如此类的文化建设给予关注和支持。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永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