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特色的海原剪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3775
颗粒名称: 别具特色的海原剪纸
其他题名: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示之八
分类号: J528.1
摘要: 海原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元、明时代,就有剪纸作品出现。1978年以来,海原剪纸作品多次参加全国、自治区、地 (市)、县展览,有力地推动了海原剪纸的健康发展。海原剪纸是一种扎根于民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艺术形式。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的高低作为评价媳妇灵巧或笨拙的尺度,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传承人。目前,该县较有影响的剪纸艺人有伏兆娥、伏兆凤、周国霞等人。
关键词: 民间工艺美术 剪纸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

海原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元、明时代,就有剪纸作品出现。1978年以来,海原剪纸作品多次参加全国、自治区、地 (市)、县展览,有力地推动了海原剪纸的健康发展。
  海原剪纸是一种扎根于民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艺术形式。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的高低作为评价媳妇灵巧或笨拙的尺度,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传承人。目前,该县较有影响的剪纸艺人有伏兆娥、伏兆凤、周国霞等人。
  海原剪纸主要分布在兴仁、西安、树台、李俊等乡(镇),但具有代表性的剪纸主要分布在兴仁镇。剪纸为该县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内容。在农家窗户上经常可见剪纸作品,也有将剪纸作为枕头、荷包等服饰上的刺绣样板的。截至2006年,该县有民间剪纸艺人200余名,兴仁镇郝集村的伏兆娥、伏兆凤姐妹先后有100幅作品参加各种展览,部分作品还在《民族画报》、《宁夏日报》、《西安晩报》上刊登。农民日报社编印的《中国现代艺术人才大集》中收集了伏兆凤的名目。伏兆凤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十二生肖图”剪纸和连环画“孟姜女”剪纸,堪称本县剪纸代表作。伏兆娥、伏兆凤现为中国剪纸协会会员。
  海原剪纸一般可分为7类:折剪类、迭剪类、衬色类、套色类、拼色类、染色类、填色类。按剪纸取材大致可以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皿、山水等。按剪纸表现的寓意可分为:纳吉祝福、袪邪、除恶、劝勉、警诫、 趣味等。按用途可分为:装饰类、俗信类、稿模类、设计类。
  为挖掘海原剪纸这份文化遗产,海原县文化馆与各乡(镇)文化站配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民间剪纸征集工作,共收集作品5000余幅,编印出版《海原民间剪纸》(两集),入选作品366幅。举办了 2002年首届花儿文化艺术节剪纸、刺绣及手工艺品展览。从2000年至2006年,该县还举办了 3届剪纸、刺绣展。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晓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