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隋唐秧歌的前世今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3698
颗粒名称:
隋唐秧歌的前世今生
其他题名:
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示之七
分类号:
J120.9
摘要:
鸣沙渡口,古为河套、庆阳、长安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同时也是通往西域之路的南线中段。重要的地理位置对中宁县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交流颇有影响。这里的民间舞蹈,相当一部分由外地传入,且仅此独有,隋唐秧歌便是其中之一。隋唐秧歌,主要流传于中宁县恩和镇曹桥村一带,多在春节期间表演。
关键词:
艺术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
鸣沙渡口,古为河套、庆阳、长安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同时也是通往西域之路的南线中段。重要的地理位置对中宁县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交流颇有影响。这里的民间舞蹈,相当一部分由外地传入,且仅此独有,隋唐秧歌便是其中之一。
隋唐秧歌,主要流传于中宁县恩和镇曹桥村一带,多在春节期间表演。恩和镇曹桥村的隋唐秧歌,是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旧时称“跑大场”。这也是旧时秧歌班子的“开场白”,每逢庙会、堂会都邀请秧歌班子舞蹈、演唱助兴。隋唐秧歌既古老又传统,是民间稀有的艺术品种。
隋唐秧歌是古典宫廷式的一种舞蹈形式,其服饰均为古装,脚步以碎步为主,手势以翻云手、凤凰单展翅为主。所表演的套路很多,其中,“白蛇抱蛋”等套路已失传。目前能表演的套路有十字穿花、四门斗地、羊盘肠、 五盏灯、双梅花等。
历代秧歌表演均为古装。解放后由于人们思想观念转变,改为工、农、兵、学、商表演, 腰系红绸,受陕北秧歌影响,锣鼓一敲就可变换花样表演。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载,中宁县恩和镇曹桥村老艺人李兴成(1920年 -2006年)曾介绍,隋唐秧歌在曹桥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他是第六代弟子,隋唐秧歌是他的师傅李贞口传。他已故的师傅李贞曾说, 相传隋唐秧歌是在唐武德二年由长安传到中宁县曹桥村,一直由本村人表演,未传他乡。
隋唐秧歌在中宁县仅此一家,流传历史悠久,有保护挖掘价值。它与现代秧歌有所不同,10人为全班子,6男4女,均饰古装。 1955年,自治区文工团汪培老师曾专门对该地古典秧歌进行了挖掘整理,从而使古老的民间舞蹈重新放出光彩。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马进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