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杜怀新的人生素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3451
颗粒名称:
杜怀新的人生素描
分类号:
K828
摘要:
翻阅北方文学研究所1995年编印的《北方业绩》的小册子,我被其中的一篇篇文章所感动!《件件事证明我选择对了》、《难忘的是那份真诚》、《我心中的圣地》、《在北方有一群高尚的灵魂》……一颗颗炽热的心、 一份份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使我由衷地感到:北方文学研究所的领头人杜怀新及当代文学艺术中心的同仁们坚守的是一块什么样的阵地?他们信仰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
关键词:
教师
人物传记
内容
翻阅北方文学研究所1995年编印的《北方业绩》的小册子,我被其中的一篇篇文章所感动!《件件事证明我选择对了》、《难忘的是那份真诚》、《我心中的圣地》、《在北方有一群高尚的灵魂》……一颗颗炽热的心、 一份份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使我由衷地感到:北方文学研究所的领头人杜怀新及当代文学艺术中心的同仁们坚守的是一块什么样的阵地?他们信仰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回顾历史,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如火如荼的和平建设时期,中国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响应时代的召唤,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吹响时代进步的号角,通过文学艺术这种方式讴歌人民、昭示光明、抒发情感、赞美生活、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文学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一块不易坚守的阵地,而杜怀新和他的同仁们却甘于寂寞,坚守这块阵地不动摇,不断地向读者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充实读者的内心世界。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杜怀新毫不犹豫地接手由银南地区文联主办的《文苑》杂志,任执行主编,不要国家一分钱坚持编辑出版《文苑》,到如今他创办的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已是桃李满天下了。近20年来,其中经历的挫折与艰辛,杜怀新深有体会。 杜怀新最早是家乡中卫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最初,他一心只想当好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并没有把文化产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后来,看到当时相当一部分爱好文学的青年,怀揣着作家梦,想闯入文学创作的殿堂,但却屡屡失败、处处碰壁,这一切对杜怀新的触动很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瞬间占据了他的身心,他当时就想办一张报纸或一本刊物来支持、鼓舞这些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失意的青年。1983年,杜怀新在教学的同时,创办了一张叫《知音》的报纸,当时,发行量还不错,但由于报纸没有申请刊号被查处。因了这次的挫折,才孕育了他后来的成功。
1987年,《文苑》杂志社经过当时的银南地委批准正式成立。杜怀新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毅然放弃教职,投奔《文苑》而来,并担任了《文苑》杂志的执行主编。从此,他开始了终身为之奋斗的文学育才事业。 当时《文苑》从创刊到发行,不花国家一分钱,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一家。许多人担心《文苑》没有经济实力作后盾,很可能会胎死腹中。但杜怀新硬是凭着对事业的执著,想尽一切办法,做了很多努力,最终不但使《文苑》按时印刷出版,而且发行量越来越大。 通过杜怀新的努力,在很多年前《文苑》就使25位作家的散文、小说、 诗歌等在全国各类评奖中获奖,一些作品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青年作家陈启文的小说《神医》被《文苑》推出后短短一个月就收到各地读者的来信75封。 培养扶持业余作者成为杜怀新工作的最大动力。杜怀新知道:文艺作品具有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们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享受、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杜怀新先后与宁夏文联文艺理论室、《黄河文学》编辑部、内蒙古乌海市文联合作,培养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期间,还与国内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合作推出了讴歌主旋律的数套文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994年,杜怀新只身来到银川。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创办了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的前身——北方文学艺术研究所。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在家乡创业。杜怀新说他感受到地方环境的差别给创业带来的阻挠,他只好离开家乡到好一点的创业环境来创业。
1995年,宁夏电视台以《沙漠里的绿洲》为题对北方文学艺术研究所作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宁夏原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全国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欣然挥毫为杜怀新和北方文学艺术研究所题写了“塞上孤烟甘寂寞” 7个大字,这7个字可谓是北方文学艺术研究所的真实写照。
2000年,北方文学艺术研究所更名为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办公地点迁入了银川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仍然以培养、扶持业余作者为主,同时也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读写能力上。杜怀新说自己是教师出身, 懂得中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他说: “当代文学艺术中心今后将从中学生着手,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发现苗子,重点培养,力争几年内出人才,出作品……” 截至目前,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已经培养学员30余万人,出版丛书200余种,其中有4000人(次)在全国各类文学竞赛中获奖。回想起刚刚成立北方文学艺术研究所时,当时正处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初级阶段,中国文化市场很不规范,不少刊物以刊登色情、 凶杀、暴力等文而发财。当时,有几位外地书商来宁夏找到杜怀新,要与新成立的北方文学艺术研究所合作编印所谓的“通俗”读物,每月一期,每期30万册,每月至少获得30万元的利润。这在当时是很诱人的,但杜怀新却不动心,而是平静地对这些书商说: “北方文学艺术研究所的宗旨是培养、扶持业余作者,我不想毒害青少年,不想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其实,杜怀新当时并不富裕,他只是不想玷污纯高的文学艺术,他是在为爱好文学的广大青年负责。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如今的当代文学艺术中心也成了吸引人才的中心,从杜怀新单枪匹马创业,到如今已有了一批自己的编辑队伍,杜怀新深感其中不易。 谈起用人,杜怀新深有感触地说:“与人打交道是最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有识人之才、容人之量、用人之法和管人之术。过去人们谈用人,只注重他们的才干,这固然很重要,但也不全面,还应该注意他们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对目前的这些员工,杜怀新十分欣赏,说他们责任心强、团结向上、为人正直,是他事业不断向前的得力助手。 杜怀新在育才之余也从事写作。国家一级作家乔澎声曾在杜怀新的小说集《半边月》的序言中写到:“杜怀新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文化人,是不少作家、 艺术家的朋友,他为培养文学艺术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是啊,杜怀新这些年为文学青年确实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人说如果他要像一些文人一样去下海, 凭借他的聪明才智,现在也会是一位款爷了。但对这些他一点也不后悔,依然执著地走着自己的路。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赵雅榛
责任者
杜怀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