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团庄百姓的“淘金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3306
颗粒名称:
团庄百姓的“淘金船”
其他题名:
“告别贫困”系列报道之二
分类号:
F323.6
摘要:
坐车从海原县李旺镇镇政府出发,沿着银(川)平(凉)公路向北行,记者到该镇团庄砖厂采访。柏油路两边,玉米正舒展着翠绿的枝叶,红墙红瓦的农房整齐地排列着。同行的团庄村村主任罗彦仁介绍说, 这些漂亮的农民新居,所使用的红砖都产自团庄砖厂。言语之际。
关键词:
民工
农业劳动力
内容
坐车从海原县李旺镇镇政府出发,沿着银(川)平(凉)公路向北行,记者到该镇团庄砖厂采访。柏油路两边,玉米正舒展着翠绿的枝叶,红墙红瓦的农房整齐地排列着。同行的团庄村村主任罗彦仁介绍说, 这些漂亮的农民新居,所使用的红砖都产自团庄砖厂。言语之际,车子驶上了一段沙砾路,穿过玉米地很快就到了团庄砖厂。
团庄砖厂位于李旺镇团庄村二组, 1998年由该村村民田宝祥投资兴建。目前年产值150多万元,该村70多位村民在此常年务工。当地村民在砖厂的务工收入占到了该村二组、十组两个组村民收入的 50%以上。“这些都是我们村的,到砖厂是熟练工,下班了在地里是农民。”罗彦仁边和大家热情地打招呼,边向我们介绍。团庄砖厂自建成后,该村村民大多数都边种庄稼边务工,尤其是二组和十组的很多村民常年在砖厂务工。
正在用草帘盖砖坯的穆世贵是该村二组的村民,他今年52岁,在砖厂已经干了 10年,目前主要负责砖厂的防水工作。穆世贵对我们说,他家只有3亩水浇地,供着3 个大学生,如果不是这个砖厂,吃粮都成问题。罗彦仁说,穆世贵靠在砖厂务工供大学生是他们村的特例,更多的村民靠砖厂改变了生活,走向了富裕。2000年,嫁到团庄村的田学梅,由于丈夫家人口多,他们只分到2 亩水浇地,当时不仅没钱花,吃粮都是有了上顿没下顿,两年后随着两个孩子的先后出世,日子更是不好过。2004年,田学梅和丈夫一起到团庄砖厂务工,7个月时间小俩口挣了 15000元。田学梅用1万元盖了新房, 还让丈夫考取了驾驶证。现在,田学梅的丈夫给人跑大车,1个月的收入2000元,但田学梅仍在砖厂务工挣钱。田学梅说:“今年要盖5间新砖瓦房,我在挣砖钱。” 在团庄村,像田学梅这样靠在砖厂务工挣钱盖上砖房的村民还有很多。今年年初,村民丁义福盖新房时用了团庄砖厂4 万多块砖,房子盖成后,夫妻二人就在砖厂务工,6000多元的砖钱他们干了 3个月就还清了。各种拉砖的车辆在厂区出出进进, 记者发现其中有几辆拉砖的车主只在票据上签了字,并不付现钱。砖厂的厂长马元保解释说,这些都是本村盖房的村民,他们用砖都是先赊欠,等房子盖起来了再通过在砖厂务工还砖钱。“砖厂是我们的'淘金船'。”罗彦仁说,砖厂不但帮助村民盖起了红砖瓦房,让村民在家门口挣到了钱,村里的农民篮球运动会等好多公益事业都是靠砖厂出资兴办的。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晓勇
责任者
王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