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刘庙舞狮竞风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3195
颗粒名称:
刘庙舞狮竞风流
其他题名: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示之四
分类号:
D631.4
摘要:
民谚云:中宁的狮子到处有,刘庙的狮子头一名。刘庙村,中宁县新堡镇的一个自然村。 因该村距离黄河和南河子较近,旧时常遭水患。又因该村刘姓人口多,为求平安,刘姓村民带头集资,于清康熙年间建造了龙王庙,该庙因此得名刘庙,该村也自然成了刘庙村。与中宁县的其他村相比,刘庙村并不在大村之列,也不属富村,但它却小有名气, 因为中宁县的舞狮就发祥于刘庙村。
关键词:
社会治安
防范意识
内容
民谚云:中宁的狮子到处有,刘庙的狮子头一名。
刘庙村,中宁县新堡镇的一个自然村。 因该村距离黄河和南河子较近,旧时常遭水患。又因该村刘姓人口多,为求平安,刘姓村民带头集资,于清康熙年间建造了龙王庙,该庙因此得名刘庙,该村也自然成了刘庙村。
与中宁县的其他村相比,刘庙村并不在大村之列,也不属富村,但它却小有名气, 因为中宁县的舞狮就发祥于刘庙村。
刘庙村村民有习武的传统。清朝末年, 一个四川民间舞狮队来到中宁舞狮。他们走后,刘庙村武术拳师吴进玉、李如童、李佐新等人,用纸浆和胶泥做成狮子头,用布做成狮子皮,用麻做成狮毛,仿其舞法,揉以拳术,首倡其事。至今,刘庙群众舞狮的习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据悉,舞狮的基本内容可分为文耍、武耍两大部分。文耍,即耍绣球、上桌子,主要表现狮子温顺的一面,有搔痒、舔毛、打滚、 抖毛等动作。其中,上桌子又分平面和“翻天印”两种,“翻天印”指最高处的一张桌子桌腿朝天,狮子舞于桌腿之上,难度较大,桌子可1张、3张、6张、12张、24张。武耍,指狮子和拳术套在一起,表现狮子勇猛的一面,有软拳和单刀、三节棍、小链脚、五尺棍、鞭等器械,配以各种拳路,主要有单鞭赶枪、关刀花枪对打等。
刘庙舞狮和拳路揉和在一起,成为狮子套拳,这是刘庙舞狮的一大特色。据了解, 在刘庙舞狮文耍中,以上多层桌子、表演 “翻天印”为绝活。两人在四五层桌子的桌脚上合作表演,尤其是换腿,动作妙巧、配合得当,表演完毕,腾空而下,十分惊险,令观众赞不绝口。
刘庙舞狮表现的是技巧,体现了雄伟健壮、积极向上的风格。而刘庙舞狮的主要价值在于对中华武术的发扬光大,是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舞狮形式,传承习俗在该村深深扎根,大人、小孩都能表演几套,舞狮已成为刘庙村村民的一项经常性活动。
刘庙舞狮社火艺术,是中宁县众多民间社火中一朵瑰丽的奇葩。然而近几年,尽管刘庙狮子社火艺术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做了许多抢救、继承、弘扬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诸如,刘庙舞狮的主要传承人现在都已年龄偏大,而年轻人普遍缺乏吃苦精神,许多高难度的精华套路面临着失传等。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刘庙舞狮并没有被遗忘与冷落,作为中宁县文化领域中的一朵耀眼奇葩,它越来越被政府和相关部门所重视, 在拯救与复兴上正迈着强劲的步伐。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马进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