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中宁枸杞传统栽植技术发展足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3017
颗粒名称: 追寻中宁枸杞传统栽植技术发展足迹
分类号: F326.1
摘要: 中宁枸杞栽植历史距今有700多年历史。历经父授子传,精心培育,加之处于黄河与清水河交汇形成的冲积土壤这一特殊条件,中宁枸杞粒大色鲜、籽少皮薄、糖多味甘,在明弘治年间被列为朝廷贡果,享有中宁枸杞甲天下之美誉。 中宁枸杞的栽培种植历史悠久,枸杞科研成果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
关键词: 种植业 栽培技术

内容

中宁枸杞栽植历史距今有700多年历史。历经父授子传,精心培育,加之处于黄河与清水河交汇形成的冲积土壤这一特殊条件,中宁枸杞粒大色鲜、籽少皮薄、糖多味甘,在明弘治年间被列为朝廷贡果,享有中宁枸杞甲天下之美誉。 中宁枸杞的栽培种植历史悠久,枸杞科研成果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中宁枸杞的药用、食用以及保健功能,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野生种植渐转为家种中宁枸杞原产地宁安堡位于中宁黄灌区南岸的七星渠上游。这里土地丰腴,物产丰富,而气候干燥、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有利于枸杞的生长发育及果实营养成份的积累。 中宁枸杞从野生采集到人工种植的转变与清水河下游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清水河发源于六盘山北麓,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宁安堡靠近中宁黄灌区南岸,柳青渠新灌区形成后,七星渠灌区遭到清水河的严重损害。但是,在清水河下游两岸的新洪积区,没有被完全淹没的枸杞树却享受到泥沙中丰富的牛粪等肥料之利。凡经过清水河淹淤的土地,不论是野生茨树,还是屯户经营的茨林,结出.的枸杞量多、粒大、味甜。从此,中宁枸杞由野生种植转为人工种植。
  明庆王朱旃在《宣德宁夏志》物产部分已将枸杞列入其中。朱旃死后不久,在第二部明代宁夏志上出现了中宁枸杞被列为贡品的记载。 中宁枸杞被列为贡品以后,庆王府和宁夏当局每年都要朝贡。在野生资源不足、产量不多且不稳定的条件下,能结出优质枸杞的茨树成了家珍。对于陷入困境的屯户来说,抚育枸杞成了新的生计。中宁枸杞是一种适宜籽育或移栽的灌木,七星渠灌区和柳青渠灌区都是清水河淤灌的区域,在各种生产条件基本具备的时候,当地枸杞便从洪积区野生看管发展成为黄灌区移植栽培,逐渐形成了家种。
  枸杞栽培技术日趋成熟1949年前,中宁枸杞栽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宁安堡、聂湾(现新堡镇)、东乡(宁安堡以东的恩和、东华等地)、西乡(宁安堡以西的舟塔、康滩一带),其他地方零星栽植,面积在3000至4000亩,产量每亩单产最高100公斤,一般60至70公斤,主要由商户经营。 解放后,中宁枸杞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政策、价格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种植面积从1949年的2808亩发展到1958年的7678亩。1961年中宁县设立中宁枸杞生产管理站,主管技术推广,且有专门的管理小组,每个人民公社都有自己的枸杞生产“土专家”。在枸杞的树形培养上也出现了 “三层楼”、“一把伞”、“自然半圆形”、“圆锥形”等。
  1961年原宁夏农科院技术干部秦国锋到中宁进行枸杞的研究,对当地枸杞栽培经验从栽培、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系统地进行了研究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栽培管理技术系统,枸杞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原来在生产中的栽植品种有20多个,但较为普遍的有12个,按其树形和果形分类,又可分为硬条型、软条型、半软条型及长果形、短果形、 圆果形。 如今,中宁传统枸杞栽培技术已深入民心。中宁枸杞传统栽植技术是中宁人民因地制宜、适时有效地引导枸杞植株生长发育的成果,是当地茨农勇于探索的智慧结晶,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智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