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眼机井改变了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2895
颗粒名称: 四眼机井改变了生活
其他题名: “告别贫困”系列报道之一
分类号: F323
摘要: 编者按:2006年,海原县提出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对在种草养畜、劳务输出、特色种植等产业方面已经具备发展条件的村庄实行项目捆绑、政策倾斜,促使其优先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的致富之路。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告别贫困”系列报道,以展示近年来海原县部分村庄通过以上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经验。顺着村道,车缓缓地向王井村水塘自然村驶去,车上的村支书李存俊提醒记者观看路两边长势不错的玉米。8月,正是玉米长势最好的季节,绿色,成片的绿色让人心醉。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业发展

内容

编者按:2006年,海原县提出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对在种草养畜、劳务输出、特色种植等产业方面已经具备发展条件的村庄实行项目捆绑、政策倾斜,促使其优先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的致富之路。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告别贫困”系列报道,以展示近年来海原县部分村庄通过以上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经验。
  顺着村道,车缓缓地向王井村水塘自然村驶去,车上的村支书李存俊提醒记者观看路两边长势不错的玉米。8月,正是玉米长势最好的季节,绿色,成片的绿色让人心醉。站在水塘自然村东边的一座山峁上, 放眼望去,四周一块块不规则的田地里绿色的玉米一浪一浪向眼底涌来。对于干旱少雨的海原县来说,在一个村庄能见到如此规模的绿色,就是一个奇迹。
  水塘自然村位于海原县城北10公里处,是海原县海城镇王井村8个自然村中发展较快的一个自然村。走进村民李凤成家的院子,首先看到的是50多米的牛棚和牛棚里的8头牛,再就是满院子的果树。 “两亩地的玉米秸秆就是1头牛一年的饲草。”李凤成说。他家20亩水浇地全部都种的是玉米。村支书李存俊说,在水塘自然村家家种玉米,户户养牛,目前该村牛存栏 570头,户均养牛3头以上。
  目前有水浇地近1000亩的水塘自然村,在7年前,连吃水都很困难。村民李凤旭说,2000年以前,他们一直是靠水窖蓄水吃,遇到旱年是在城里拉水吃。2000年县上的打井队开进了水塘自然村,水塘村有了第一眼机井,村民们喝上了甘甜的井水。村民挖渠引水,把井水引到了自家的院子。有了水,果树的枝叶伸张了,黄瓜、西红柿、茄子这些过去只有在城里的市场上能买来的菜, 水塘人家家户户的菜园子里也能种出来了。 今年58岁的田俊花,已经嫁到水塘村40年了。吃了大半辈子咸菜和马铃薯的她,没想到一眼机井改变了她的生活,现在田俊花家园子里种的菜和果树上的果子一年的收入就是5000多元。田俊花和村里妇女每天都是一大早进城,有菜卖菜,有果子卖果子,每天带着沉甸甸的筐子进城,提着空筐子回来,一天少说收入五六十元。田俊花说,家里的零花钱就靠她的菜篮子。
  水塘自然村在解决了吃水问题后,有村民开始平田整地,把旱地发展成水浇地,天旱了地里也有收成。村民纷纷效仿,很快一眼机井就浇灌不过来所有地了。他们便奔走要项目,争取来了第二眼、第三眼、第四眼机井,水浇地也从几十亩发展到了近千亩。
  “种玉米养牛最初是逼出来的。”李凤成说。由于水浇地面积的增加,大家都种小麦遇到旱年水灌不过来,水浇地同样没有收成。 2003年,李凤成种了 5亩玉米,玉米的产量不但高,秸秆也是喂牛的好饲草。当年李凤成从市场买来两头牛,经过3个月的育肥,两头牛净赚2000元。第二年村民纷纷效仿,都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用玉米秸秆养牛。“养8 头牛,每月出栏两头,补栏两头,一年收入就是两万多元。”李凤成这样的收入已经保持了好几年了。“水塘人现在全是用这种养牛的方式赚钱。”村支书李存俊说。
  水塘,这个对水充满期盼的名字,或者说过去曾是个有水的村庄,在遭遇几代人缺水的困境后,自从有了机井,有了水后, 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2000年这里的农民人均收入不到千元,靠着4眼机井的带动,靠种植玉米,靠养牛,2006年水塘自然村农民人均收入2700多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高出1000多元。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晓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