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原中卫县老领导陈致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2541
颗粒名称: 寻访原中卫县老领导陈致敬
分类号: K82
摘要: 陈致敬是一个有着43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他曾历任原中卫县人民政府县长、县委书记,原银南地区人大联络处副主任、 党组副书记。在他从政的生涯中,16年主管农业,16年主管工业,在“三种三收,包产到户”等重大农耕变革中,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原中卫县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党员

内容

陈致敬是一个有着43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他曾历任原中卫县人民政府县长、县委书记,原银南地区人大联络处副主任、 党组副书记。在他从政的生涯中,16年主管农业,16年主管工业,在“三种三收,包产到户”等重大农耕变革中,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原中卫县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找到他家的,他刚好在。知道他有嘴勤、腿勤、爱操心的老毛病,我立即说明来意。可是他却如数家珍地说起了另外一些老共产党员感人肺腑的故事,就是不说他自己。三说两说的, 他就要带我去找一个叫陈建康的老共产党员,他说陈建康值得写,因为陈建康给红军带过路。见了陈老,因他年迈,好多事都记不起来,没法釆访。陈致敬又要带我去寻找另外的老共产党员,但都因地址不祥而终止了寻访的脚步。我觉得他真是个好老头,既热心又认真,念念不忘的是共产党员的赤诚本色,所以,我坚决地表示了要采访他的想法,他没法推辞了,就聊了点他人生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片段。
  棉袄袖子救了他的命1940年的夏天,陈致敬出生在中卫镇罗胜金关老路边的一个瓜棚里。谁也想不到,伴着凄风苦雨成长起来的他,后来却成就了一番事业。
  1948年春天,军阀马鸿逵眼看自己的统治地位将要倾覆,便丧心病狂地到处抓兵征粮。陈致敬一家和其他老百姓一样苦不堪言,全都沉浸在苦难的深渊中。家里没有壮年男人可供抓丁,又没钱雇兵,父亲就被抓去痛打后关押起来。母亲让他每天跟着送饭的大人去给父亲送饭,看见父亲和伯父被吊在房梁上打得遍体鳞伤,鲜红的血液染透了破旧的衣衫,小小年纪的他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大声叫骂,结果被如狼似虎的保甲长连打带踢丢到院门外,饭罐也被打碎了。
  陈致敬说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一家人逃难到沙坡头的情景。那个年月,苛捐杂税遍地飞,抓兵一阵紧似一阵,不逃没有办法,只有出逃才是唯一的活路。父母带着他们在恐惧中逃了一天,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落脚在冷风阵阵的沙漠里。少年不知愁滋味,因太困倦,他头一歪倒在沙丘上睡着了。
  四月的沙漠,夜凉如水。父亲怕陈致敬冻伤,就把自己的棉袄盖在他身上。前半夜狂风大作,黄沙满天,厚厚的沙子掩埋了他。父母后半夜醒来找不见他,慌了神,到处喊到处找。黑乎乎的天,黑乎乎的地,幸好盖在他头部的棉袄还有半截袖子露在外面,父母在惊恐中用手刨出了他。而他还处在深度睡眠中。母亲以为他死了,其实是棉袄的袖子挡住了风沙,袖筒刚好为他的鼻孔做了通气洞。不然,可能就没有后来造福一方百姓的陈致敬了。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陈致敬最早饱尝人间疾苦的最惨痛的记忆。那个记忆让他从小就爱憎分明,一生都把欺小凌弱的行为视为可耻的行径,并以同情弱者、帮助困难群体为己任,努力实现着一个共产党员终生为人民服务为大众谋利益的人生理想。
  最初所受的启蒙教育生命的底色多种多样,后天的教育可以让个体的生命呈现出极其灿烂的一面。
  陈致敬从小虽没读过史书,却钻在大人堆里听过不少秦腔大戏。他说戏名记不清了,但里面许多鲜活的人物却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保家卫国的杨家将,有忠义双全的关公,有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包公等,他们都是陈致敬小时候崇拜的偶像。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陈致敬崇拜的偶像又变成了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雷锋、焦裕禄等。在他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始终生活在这些榜样的光辉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陈致敬追随着榜样的脚步,终于在196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举起右手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他就深知,共产党员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需要时时刻刻缅怀榜样的光辉业绩,做到和他们相融相通,真心相随。陈致敬说那个时代是个崇拜英雄和榜样的时代,不仅仅是他要打开心窗,扫去灰尘,让心灵从此明净亮丽、一尘不染,而且很多共产党员都和他有着一样的情怀,一样的认识。
  父母也是他的老师。虽说父母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他却记住了父母教育他时用的那些通俗易懂的富有民间哲理的话语。比如“家穷就怕人心散,人穷只怕身子懒”,“人穷不能穷志气,硬要硬在点子上”,还有“五谷粮食是汗水换来的,浪费是造孽,珍惜会有福报”等这样的话语像温暖的春风沐浴在他的心头,使他从小就承袭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做人正直,品质超群,勤劳善良,朴素节俭。
  提起过去,陈致敬感叹现在的年轻人。 他说现在的小青年感到活着沉重,心灵有太多的伤感悲哀,有的人还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其实并不是生活失去了原有的美好,而是因为大家都尘封了各自的心灵,心窗关得太紧,心灵早已落满了灰尘。他说灰尘覆盖的心灵没法感受阳光的气息,没法走进色彩斑斓的春天,没法目睹世界的姹紫嫣红。
  长期工作在抗洪一线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地处黄河两岸的镇罗和永康,长期受到黄河洪水的威胁。那时候,每到防洪季节,两岸的干部群众为了保住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庄稼,成千上万的人总是吃住在河岸上,睡在码头上。陈致敬作为领导干部,也和普通劳动者一样,拉车子拿铁锹、扛柴草睡湿地。有一次陈致敬得了痢疾,仍坚持在抗洪第一线,结果被来势凶猛的洪水冲进旋涡里。由于天气较冷,他被群众救起时浑身哆嗦,连话也说不出来。就是这次得病让他落下了病根,长期大便出血,折腾得他苦不堪言。
  陈致敬在长期治河的过程中,总结群众治河的经验,实施了“迎水式丁字坝”治理洪水的新模式,顶住气焰嚣张的水势,做牢码头分解水势,减轻水势冲刷河堤,让洪水顺从人们的愿望流向该去的地方。特别是在永康徐庄河坝合拢之际,他临危受命,被委以总指挥重任,运用物理学的杠杆原理,重压急流,苦战6个昼夜,终于堵口告捷,创造了中卫历史上以“土办法”治理洪水的新篇章。
  那是个非常时期,情势极端严峻,人民的生命财产面临重大威胁,很多人在重压下都不敢继续干,怕稍有不慎就会受到上级的处分,但陈致敬却敢于挺身而出,把压力变成动力,冒死请求继续与洪水搏斗。几个月坚守河堤不回家,吃的是干馒头,喝的是混浊的黄河水,浑身满是泥巴,两眼熬得通红。结果最终是人民创造了奇迹,锁住了黄龙。记得当时上级还为此开了3000多人的庆功会,祝贺陈致敬为人民立了大功,防止了黄河改道,保住了包兰铁路,保住了人民的生命财产。
  陈致敬就这样时刻牢记着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无论情况多么复杂,无论任务多么艰巨,他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保护国家的财产为己任。正是因为他当时的坚持,正是因为他敢于承担责任,正是因为他以身作则苦干实干,才使他拥有了战胜洪水的法宝,造福了一方百姓。
  多次救人显党员本色人们知道,陈致敬是从基层一步步走过来的,他一手抓老企业改造,一手抓新项目建设,并协助修筑公路、黄河大桥、宝中铁路,主持鼓楼四周开发、修复毛泽东塑像及孟长有烈士雕塑等。但是,人们并不知道,他还是一个“救人上瘾”的热心汉子, 他多次救百姓而不为人知,默默地坚守着自己心灵里的那片净土。
  年轻的时候,陈致敬就曾跳下渠、跳下黄河救过3名落水儿童,现在他们早已长大成人,也有了各自的儿孙。他身居要职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碰见求助的,立马竭尽全力。记得那是1991年的春天,他从银川开会回来,途经镇罗刘庄村高家庄子,路边站着很多人,一个老太太浑身是血,拉着哭泣的孙子坐在路上拦车求救,可是一辆又一辆的车呼啸而过,就是没人愿管。陈致敬路过看到老太太,立马下车,把老太太抱进车里送往医院。到了医院, 他又忙前忙后安排救治。后来才弄清楚, 原来老太太是河沟村人,路过河滩时,被打野鸭子的“砂土枪”误伤。陈致敬救了人又设法找到打野鸭子的肇事者,说服他承担责任,赔偿老人的损失。还有一次是他前往银川开会,途经永宁县路口,看见两车相撞,一个叫杨志祥的售票员右肩粉碎性骨折,失血过多,昏迷不醒,正送往医院。陈致敬本来可以不必“多事”,可他放心不下伤者,随后赶到医院,和司机抬着伤者拍片子、做透视及各种类型的化验。 血液告急,他四处求人弄来两瓶备用血。伤者的血染红他的裤子,流进他的鞋内,他忍着饥饿一直守到手术结束。他任原银南地区人大副主任时,一天下午看见大门口跪着两个人喊冤。原来是中卫的两个农民,事因是中卫镇罗陈殿寿儿子陈福军给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乱井乡麻黄沟的田某放羊,后来不想给田家放羊了,因羊只数量和工资双方大闹了一场,陈福军强行多赶两只羊下山。田家告到了派出所,说是陈福军抢劫羊只下山。民警追赶过来鸣枪示警,陈福军不停继续赶路。民警开枪打伤陈福军,强行将他塞入车内拉到派出所,结果陈福军因失血过多而死亡。陈殿寿前去为儿子讨公道,结果又被派出所关押起来。这是隔省喊冤,陈致敬弄清事情真相后,多方奔走,经两省多次交涉,一年多后此案件重新审理并得到合理解决。
  退职而不忘党性的阳光老人陈致敬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党的高级干部,从点点滴滴的事例来看,他是一缕阳光,有一种穿透岁月的味道。阳光是世界最美的事物,它温馨浪漫,激情不乏柔美;它无私坦荡,免费恩赐天下任何苍生。 没有阳光的人生,是苍白浅薄的,没有阳光的心境,是灰暗潮湿的。只有内外交融的阳光人生,才为世人所敬仰。
  现在陈致敬每天睁开眼睛,就感到阳光在眼皮上调皮地舞蹈,心中霎时就有了一种异样的但绝对是特别美妙的温馨的感觉。他微笑着,眯着眼,任由阳光如清泉般在身上暖暖流动,呼吸也在瞬间变得特别顺畅。他沐浴着阳光,开始被阳光所感染,一缕阳光和着内心强大的激情翻滚在胸口,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响起:用真心、爱心和恒心,去换取老百姓的心。
  现在的陈致敬虽早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没有一般老人的孤独和落寞,他眼中的世界是美丽的,他眼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悄然开启的心门,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尘封的往事。也许,把这些充满阳光的事,再拿到太阳底下来晒晒,就能散发出一种阳光的味道。
  “老有所为”一直是陈致敬生活的激情,人生的向往,生命的追求。他先是协助中冶美利纸业征用沙地二十多万亩,并到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甘肃景泰县征得植树造林的土地十多万亩,又积极参与了群众组织的各种公益事业活动,与李天柱、麦兴旺等人就中卫中学交由“南洋集团”私营一事,代表民意在人代会上进言,最终使中卫中学保留了原有的独立性。平时,他多方奔走,积极倡导支持镇罗等镇成立“青少年教育基金会”,并以此促进“学文化、学科技、学道德”三位一体的群众性文明慈善事业。他曾经居住过的小区道路高低不平,孩子和老人时常跌跌撞撞,他和看门房的老师傅拉着车子到处去捡砖头铺地,硬是把小区内高低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砖地。这样的小事很多人都不屑于去做,也许还会有人说他是丟了架子失了身份,但他还是去做了。
  当陈致敬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把爱的阳光洒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尘封的心灵会在此温情的感化下冰冻化水。即使曾经受过伤害的那些人,也会抹去伤痛的昨天,拥有新的阳光雨露,拥有幸福和快乐。在此,我们以张全美老先生赠陈致敬的诗结束我们的寻访过程:寒门辛勤不忘本,为官耿直两袖风,处事满怀人间意,情真意切待同仁。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健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