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漂流的故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2489
颗粒名称: 黄河漂流的故乡
分类号: I277
摘要: 沙坡头,黄河漂流的故乡。不知从哪个年代开始,一个童姓的家族为躲避战乱,将一千多只羊皮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水上行宫,家族中的所有人、畜乘坐羊皮筏子顺黄河漂流而下,最后,在沙坡头的黄河之北扎下了根,在此繁衍生息。女人在黄河边上种植枣、杏、桃、梨等果木,男人则到河对面挖煤。羊皮筏子自然而然就成为童家在黄河上往返最好的运输工具。
关键词: 民间文学 当代作品 故乡

内容

沙坡头,黄河漂流的故乡。不知从哪个年代开始,一个童姓的家族为躲避战乱,将一千多只羊皮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水上行宫,家族中的所有人、畜乘坐羊皮筏子顺黄河漂流而下,最后,在沙坡头的黄河之北扎下了根,在此繁衍生息。女人在黄河边上种植枣、杏、桃、梨等果木,男人则到河对面挖煤。羊皮筏子自然而然就成为童家在黄河上往返最好的运输工具。随着时代的进步,童家这一独有的羊皮筏子曾一度被淘汰。现在,随着宁夏中卫沙坡头旅游业的兴旺又把羊皮筏子给带了回来。故事无从考究,但看得见摸得到的羊皮筏子却真真确确。黄河弄筏也成为了中卫的古景之一。
  黄河从黑山峡入境宁夏沙坡头60多公里的流程中,是沙坡头旅游黄金漂流线路之一。既有峭立于岸的山峰和波诡浪谲的河道,又有惊心动魄的急流险滩,赏心悦目的平流幽谷,更有花翻百浪的稻山麦海。移步换景,使人目不暇接。在这条黄金飘流线上还有众多的传说故事,如洋人招手、七姐妹、阎王匾、龙王炕、一窝猪等成了沙坡头的风物之魄。
  不坐羊皮筏子,等于没有到过黄河边。乘羊皮筏子顺黄河漂流的时候,一路欢歌;黄河水就在皮筏的空间里翻滚,虽险象环生却有惊无险。环顾黄河两岸的美景,目睹长河落日的壮丽景观,在黄河的波山浪谷间,奋勇前进。感受羊皮筏子集粗犷、力量、激越于一身原始、质朴中的大美。羊皮筏子缓慢、沉稳、坚韧,有着厚实的底气,持久的毅力,它没有越不过的沟坎,没有到达不了的彼岸。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开先在《塞上曲》中写道: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表达的就是这种感受。
  唐代李筌的《太白阴经》中记载: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紧缚其空,缚于肋下,可以流也。羊皮筏子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它以羊皮为囊,保留着羊儿自由、任性的灵性;途程也充满着山风、旋浪的野性,奔放而纵情。把若干个“浑脱”并在一起,上面架木椽若干, 再用小绳子捆绑,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类似南方的竹筏,所以又称为“皮筏”。 组筏时,将若干皮囊充足空气,组并为一个整体。自宋夏以来,皮筏一直是宁夏水上重要运输工具,且经久不衰。到了近代,黄河上游皮筏运输曾相当繁荣,进入黄金时期。上世纪60年代以后,长途运货的皮筏才逐渐在黄河上消失,但过渡用的皮筏却一直在使用。
  近代著名记者范《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描述了他在上世纪30年代乘坐羊皮筏途经中卫沙坡头的情景。 其中就有闯荡急浪峡谷时,专请水性好、 熟暗礁、识水性的“峡把式”指点过关的情景。
  羊皮筏子是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黄河上游牧部落的民族曾展现过它的辉煌,所有的希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悲欢离合,都在它简易、朴实的身躯上承载过。无法低估它的作用,无法追忆它的往事,它是黄河的象征。在黄河上弄筏的人早已习惯于驾驭着它在浪潮中拼搏,被太阳晒黑的臂膀、被风浪冲刷的胸膛已成为黄河的一种挺拔。
  '黄河水日日夜夜流淌着,那遥远古朴的民族神韵在向我们昭示。黄河的泥沙为我们的衣食堆积了这块亘古不变的土地, 羊皮筏子记载了祖先征服黄河的智慧。 如今,羊皮筏子作为运输工具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但它作为旅游工具仍不失为一道风景,坐上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你会荡去一切尘埃,忘却一切荣辱得失去拥抱黄河。你也才能体会弄筏人在黄河上搏击风浪的坦荡胸怀。只有在黄河上才能展现它的魅力,展现它的风景。沙坡头当之无愧成为黄河漂流的故乡和发源地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晓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