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赤子之心如此美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2360
颗粒名称:
赤子之心如此美丽
分类号:
K827
摘要:
听说郑云亭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在革命战争时期她曾在延安保育院中央托儿所做过保育员,也曾被当时的中央首长任弼时称作“嫂子”,书写了一段温馨难忘的革命故事。现年92岁高龄的郑云亭老人,住在中卫城区一栋陈旧的家属楼里,简单、朴素、 健康地生活着。
关键词:
革命者
延安
内容
听说郑云亭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在革命战争时期她曾在延安保育院中央托儿所做过保育员,也曾被当时的中央首长任弼时称作“嫂子”,书写了一段温馨难忘的革命故事。
现年92岁高龄的郑云亭老人,住在中卫城区一栋陈旧的家属楼里,简单、朴素、 健康地生活着。有着54年党龄的她,依稀记得很多往事,念念不忘的是她在延安的那段岁月,她说延安的故事,延安的精神将在中国的历史上永远保留着。是啊,从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中,能感到年轻时的郑云亭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重重险阻到达延安,又是如何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一个有思想觉悟,且任劳任怨忘我工作的优秀共产党员。
1936年,是个烽烟四起的年代 !也是个激情似火的年代 !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把郑云亭带到了延安。
先是郑云亭的丈夫聂秉和参加了革命,随着红军到处征战,郑云亭整整6年没见过他。突然有一天他回来了,这让郑云亭非常惊喜,她以为他早战死沙场了,多少次梦中她都见到他血肉模糊的样子。看到他活着回来,她哭着扑进他怀里紧紧地抱住了他,生怕自己在做梦,生怕他再走掉。可是他就是要走,他说他只是回家来看看,然后就要到延安中央党校去学习。听他这样说,郑云亭大哭一场后也要跟着去,可是他怕给组织添麻烦,不同意她去。当时郑云亭心里已有了主意,等他前脚刚走,她就收拾东西踩着他走过的脚印,踏上了去延安的路。那时候炮火连天,路途难走,郑云亭和侄儿赶着一头小毛驴,走走停停,不知躲过了多少炮火和土匪,几经周折,几经磨难, 走了三四个月才到延安。离家时记得地上的草绿绿的,到了延安,已是漫天雪花。
延安,曾是多少革命青年向往的地方 ! 曾几何时,多少军队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多少革命者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里流传着多少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也是个大熔炉,更是育人的大课堂。 郑云亭能来到延安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到底是什么使一个弱女子冒着客死异乡的危险,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历尽艰辛,克服险阻也要走向延安呢?信念 !郑云亭到达延安后,组织上非常关心她,她虽文化程度不高,但不久就被安排在中央托儿所工作。当时中央托儿所的孩子, 大部分是中央领导和老红军的孩子,一部分是父母牺牲后留下的孤儿,还有一些是父母上了前线无人照顾的孩子,其中就有刘伯承将军的3个孩子。郑云亭刚参加工作时,曾把统一发放装着山羊毛的棉衣改成了夹衣,开会时套在外面。让当时的所长仇子刚看见了,诙谐地说,我说郑小姐,怎么把棉衣改成夹衣了,以后可要少搞特殊呀 !他的口气好像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又像是批评告诫。自此后,郑云亭严于律己, 努力工作,一生都崇尚艰苦朴素的生活。
在延安精神的感染下,郑云亭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她白天带孩子,晚上给孩子缝补衣服。所里因她是新同志照顾她,不让她值夜班,可她再三要求,坚持要值夜班。值夜班工作很累,一般一夜两个人,提上马灯,从这个窑洞转到那个窑洞,要不停地走。给孩子盖被子,帮孩子起夜小便,检査孩子是否生病,要一直转到天亮。她坚持到第四天就晕倒了,仇子刚劝她别硬撑着,可她个性倔强,说什么也要坚持下去。郑云亭在保育院爱孩子是岀了名的,她把所有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由于她3岁的女儿在 1937年就夭折了,所以她对孩子有着一种天然的母爱,她精心照顾他们,希望他们健康成长,这样就能对得起那些为革命工作出生入死的天下父母了。由此看来,她的这种爱不是偶然的、暂时的,而是必然的、永恒的,也是源远流长的。
回顾历史,历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现在眼前。有一天仇子刚通知她换岗。她没想到是去带任弼时的儿子远远。当时她有些畏惧大首长,不想去。丈夫劝她,说任弼时是老红军,人很好,让她放心去工作。她是被丈夫带到任弼时家的,见了大首长,她有些缩手缩脚。记得当时任弼时说了很多话,说孩子调皮,让她多操心,该管就管,该说就说,不要拘束,不要有心理负担等。任弼时虽然长得很威严,身材也魁梧,但听了他和气的话语,郑云亭再看他那张长满络腮胡子的四方脸时,心情顿时放松了。
工作不长时间,郑云亭就听有人称她为保姆。这种称呼让她联想到过去有钱人家雇的奶妈子,她是个烈性子,说什么也不想做这个工作了,竟还跑到中央组织部反映问题,说她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争取自由和平等,她不想听保姆这两个字,她要到火柴厂去学技术。当时组织部的领导提醒她,就算离开也要回去和任弼时打声招呼。郑云亭想想也是,就返回去辞行。可是一进门,任弼时就叫她嫂子,请她坐,还说她想当工人学技术是对的,只是远远离不开她,舍不得她走。其实当时任弼时四十多岁,她才二十多岁,听到德高望重的首长称呼她为嫂子,她心里很过意不去,也很愧疚。想起首长工作繁忙,白天常常开会,晚上总是半夜半夜地办公写文件,她不能因思想开小差而影响首长的工作,于是,她要求留下继续带远远。从那以后,别人也都跟着首长叫她嫂子。
特殊的工作,漫漫的征途。郑云亭在这些细小琐碎的工作中得到了锻炼,也目睹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在延安的时候,郑云亭和所有人一样,冬天住在杨家岭,夏天住在枣园堡。枣园堡有个大园子,空气很好。郑云亭经常领着远远和毛主席的孩子李纳在枣园子玩。有次碰见毛主席,毛主席问她是哪里人。她至今记得毛主席他老人家慈祥随和的样子。她经常见到的中央领导还有周总理、邓颖超、贺龙、 蔡畅等,见了面都要打招呼的。中央首长个个都平易近人,郑云亭平时不但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而且也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她知道, 很多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新的革命者站了起来。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他们是她心中的英雄,他们是她人生的路标。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 可敬可畏的军魂 !她能不被他们感动,不被他们震撼吗?郑云亭听见喇叭声仍咽,战鼓声犹响, 马蹄声还鸣。若要问在中央首长身上学到了什么?她说她学到了共产党人永存的信念 !时间不会磨平记忆的棱角,她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她还说,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会熄灭。
1945年,郑云亭的丈夫聂秉和从中央党校毕业。由于他负伤过重,不能重新再上前线,被分配到“三边”工作。郑云亭随丈夫回到盐池,积极协助丈夫做好党的工作。由于马鸿奎的部队打过来,“三边”形势恶化,聂秉和伤口一直没好过,经常吃药,病情还是继续恶化。郑云亭想了很多办法,到处找偏方医治终无效果,到了后来,竟然坐也坐不住,郑云亭只好扶着他。后来,聂秉和在去北京治病的途中去世了。记得那是八月十五,多好的合家团圆的日子,丈夫却永远地离她而去。尽管说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然而郑云亭在这件事上却过不去,她总是在不断地言说、探究和拷问,他怎么就离开了她?或许是聂秉和所代表的一种精神让她难以忘怀,那是所有共产党人永恒追求的一种精神。她在为痛失亲人而悲伤痛苦时,也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顽强地继续为党工作。
痛失亲人是人类超越自身情感的极限过程。孩子只有5岁,前途漫漫,粮食短缺。而郑云亭却用美丽的笑容感动了周围的所有人,坚持着、努力着,顽强地生活着,踏着聂秉和的脚印,坚持不懈地一步一步走向了新的环境,开始了新的工作。郑云亭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延安精神将伴随着她不断努力工作,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1950年传来任弼时逝世的噩耗时, 郑云亭泪如雨下,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和任弼时一家在一起的情景历历在目,悲痛中她急忙赶到北京,争取再见遗容一次。 可是她没赶上追悼会,随后赶到八宝山,也只看到了任弼时老首长的遗像,树上的白花还挂着。她在八宝山哭了很长时间,后悔自己迟来了一步,没送上老首长。
在感动中,我们听到了郑云亭,这位有着美好心灵的老人,这位曾追随丈夫到延安后被中央首长信任的普通妇女,她有着怎样丰富厚重的情感世界,她有着怎样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有着怎样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她思念那些延安的先辈们, 感谢他们为她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她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也不能忘记与任弼时一家结下的深厚友谊。同样,任远远也一直没忘记他宁夏的妈妈郑云亭,并托人给郑云亭带来了一张妈妈陈琮英和他的合影。如今,这张照片被郑云亭老人精心珍藏着。
1956年,郑云亭和曾参加过革命的陕西籍老红军刘万福结为连理。再后来,辗转到中卫,在原中卫县一家商店当营业员,后来当门市部主任。她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本分善良,乐于助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克己奉公。这样的人生很平凡也很伟大,很普通也很耐人寻味。聊起往事,她庆幸自己去了延安,也庆幸自己参加了革命入了党。现在虽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坚持自己做事,不给儿女们添负担。多年来,家里经常来记者采访她,说她是中卫的“国宝”。
党旗飘飘,阳光明媚,在这如花的日子里,郑云亭老人带着深深的眷恋,带着满腔的赤诚,追忆着一段光辉岁月。她对延安精神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这是一种鲜活的记忆,好比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也就愈长愈牢。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健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