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红”续写新堡镇民间文化新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2183
颗粒名称: “夕阳红”续写新堡镇民间文化新篇
分类号: G249.2
摘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宁县新堡镇活跃着一支民间文化队伍。他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带给了人们无穷的快乐和精神慰藉。然而,实行“大包干”以后,新堡镇的民间文化香火就断了,而且一断就是20多年,直至今年5月,村民杨凤梧将其再次点燃。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艺宣传

内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宁县新堡镇活跃着一支民间文化队伍。他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带给了人们无穷的快乐和精神慰藉。
  然而,实行“大包干”以后,新堡镇的民间文化香火就断了,而且一断就是20多年, 直至今年5月,村民杨凤梧将其再次点燃。
  杨凤梧今年68岁,是新堡镇创业村的一名回族老人。上世纪50年代,他就是那支文化宣传队的队员。提及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杨凤梧显得很兴奋,他说:“当时人们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劲头个个足。只要听说有演出,村民不管多远多累都会来观看,而我们也演得卖力、演得舒畅。”2001年,杨凤梧从县剧团退休回家。杨凤梧说,他退休后除了和老伴种_亩地外就无事可做。和村里老头、老太太一样,打麻将、玩扑克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偶尔也拉拉心爱的二胡,但却找不回当年的那种感觉。回首这6 年的光阴,杨凤梧总结了两个字——无聊。
  今年5月18日,杨凤梧应邀参加了新堡镇镇政府组织的镇村干部和群众联欢的文艺演出。演出结束后,很多人对杨凤梧的二胡表演竖起了大拇指,使他兴奋得一宿未眠。5月22日晚,在观看中宁电视台《中宁新闻》时,杨凤梧看到大战场、恩和、石空等乡镇,由村民自发组织成立的文化大院搞得有声有色,他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他骑上摩托车,跑遍了新堡镇所有村子,找到了他认识的爱好文艺的所有老朋友、老同行。5 月25日,10名老人聚集在杨凤梧家经过商议,成立了新堡镇中老年业余文化宣传队。 后改名“夕阳红”文化宣传队,而杨凤梧家门口也多了一块“夕阳红”文化大院的牌子。
  杨凤梧家有两间屋子,但都比较小,不利于排练演出。为此,杨凤梧和几名老人找来钢管,买来塑料篷布,在他家院子里搭起了简易舞台。6月中旬下雨的那几日,“夕阳红”文化大院热闹非常,老人们各显身手,吹拉弹唱,令因阴雨天而闲下来的村民好不快活。据杨凤梧介绍,他们“夕阳红” 文化宣传队队员,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也在60岁以上。“虽然年龄是大了点,但我们的精神个个抖擞,编排的节目尽管土气但很有吸引力。”杨凤梧说。
  七一之际,为了迎接建党86周年,“夕阳红”文化宣传队精心编排了一批好节目。 其中,快板《计划生育就是好》、说唱《喜看新堡镇新面貌》等节目表演后,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这支老年文化宣传队也引起镇政府、县文化旅游局的高度重视。为了让这支文化宣传队伍持久活跃下去,新堡镇镇政府千方百计给予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解决了文化队排练场地的问题。县文化旅游局也尽力协调解决了文化队部分器乐问题。
  现如今,“夕阳红”文化宣传队这支由退休工人、教师、农民组成的“杂牌军”,名声越来越响、越来越亮。爱玩麻将的创业村妇女陈小萍看过几次他们的表演后,主动要求参加文化宣传队,并诚意要拜杨凤梧、张永业、袁继宏为师,学习器乐、跳舞、唱歌。问及原因, 她爽快地说:“加入文化宣传队,既省钱又学到了本事锻炼了身体,有什么不好。”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马进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