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砂瓜 中卫干旱带上的绿色丰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2182
颗粒名称: 硒砂瓜 中卫干旱带上的绿色丰碑
其他题名: 写在冲向百万亩压砂目标之际
分类号: F264
摘要: 近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硒砂瓜工作会议,紧锣密鼓地安排部署了 2007 年的压砂任务,要求于今年10月底全市新增压砂地 27万亩,提前一年实现100 万亩的目标任务。届时,中卫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硒砂瓜产业基地、宁夏的“王牌”优势特色产业、 “中国硒砂瓜第一市”。
关键词: 种植业 特色产业

内容

近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硒砂瓜工作会议,紧锣密鼓地安排部署了 2007 年的压砂任务,要求于今年10月底全市新增压砂地 27万亩,提前一年实现100 万亩的目标任务。届时,中卫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硒砂瓜产业基地、宁夏的“王牌”优势特色产业、 “中国硒砂瓜第一市”。
  从不足 10万亩到100 万亩,历经建市3载,硒砂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回首硒砂瓜产业发展的不平凡历程,每一位亲历者都会激动不已、难以忘怀……面对这片干旱带近40 万人的生存出路,肩负着“以川济山”神圣职责的决策者们背水一战, 作出带有几多苦涩、艰难甚至冒风险的重大抉择中卫环香山地区干旱带,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一,生存着近 40万回汉群众。这里干旱少雨,丘陵纵横,砂砾遍地, 生态恶劣,遇到大旱寸草不生,方圆几百里一片荒凉, “十年九旱颗粒不收”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年复一年、靠天吃饭,实属“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带”。
  中卫撤县设市即面对这样一个现实: 是继续让干旱带上的农民过这样的苦日子,还是另谋其他生存之路。而生存的路又在何方?严峻的挑战摆在了中卫市各级领导面前。
  自治区党委、政府关注着这个问题,市委书记刘云苦苦思考着这个问题,干旱带上的群众期盼着早日解决这个问题。带着这个急迫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市领导一次又一次深入山区调硏、寻访、探求……历经反复分析论证、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加快建设山区干旱带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把“石头缝里种西瓜”作为拔穷根的突破口。短短3年时间,中卫人民咬定硒砂瓜不放松,强力推进压砂种植规模,现已达到73万亩,又在向百万亩的既定目标冲刺。2006年底,被国家评为A级绿色食品的“中卫硒砂瓜”产量达到5亿公斤,产值 2.5亿元,瓜农户均收入1.71万元,人均种瓜收入3285元,直接带动1.46万户、7.61 万山区农民受益。预计今年瓜产量可达8 亿公斤,实现产值4.8亿元。活生生的实践已对这一战略抉择给了最好的诠释。
  在实施这一抉择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山区农民热切期盼,社会各界格外关心,中央和自治区党委领导也给予了极大关注。中卫人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创举,最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4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风尘仆仆直奔中卫,他来到城区永康镇硒砂瓜种植基地,仔细询问了硒砂瓜的种植、产量、成本和利润后,亲手在压砂地里种下三株瓜苗和一颗间作枣树。总书记感慨地说:“在条件这么艰苦、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更需要各级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实实在在为人民解难题、办实事”。当听到当地农民说“种植硒砂瓜确实是一个拔穷根的富民产业”时,总书记高兴地说:“支持你们在干旱地上增产增收, 我等着听你们的好消息 !”也是在这片硒砂瓜地里,去年5月温家宝总理来到了喊叫水乡,对在干旱地上种植硒砂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亲手种下了瓜苗。同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司马义•艾买提等中央领导也先后来到这里,对硒砂瓜产业寄予了深情的厚望,并赞扬中卫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探索出了一条好路子。
  硒砂瓜产业的发展倾注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心血。这几年,自治区领导多次深入硒砂瓜基地调研、观摩,充分肯定并高度赞扬了 “中卫硒砂瓜是为中部干旱带群众找到一条生存之路、发展之路、致富之路”,“是中部干旱带又一场深刻变革”, “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生产方式的变革, 是工作思路的创新”。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几乎成了这方百姓的常客,他在肯定中部干旱带发生的这一巨变时深有感触地指出: “中卫能在中部干旱带上培育出70多万亩硒砂瓜是一大创举,它不仅为中部干旱带找出了一条好的发展路子,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中卫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市委书记刘云在7月3日全市压砂工作会议上指出:“三年多来的发展实践证明,我们利用荒漠资源、砂石资源、光热资源在中部干旱带上发展硒砂瓜产业,是一场土地革命、产业革命一次传统农业革命,是一件利国利民利于生态建设的大好事。是一件积德为民的大好事。”代市长徐力群刚到中卫赴任即到硒砂瓜基地调研并总结出:“硒砂瓜产业是一项致富农业、避灾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最大的规模产业。硒砂瓜产业实实在在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已成为中部干旱带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千言万语汇成干旱带老百姓的一语:硒砂瓜是“拔穷根工程”、“造血工程”,是党和政府为我们找出的一个脱贫致富工程。
  硒砂瓜产业的迅速崛起,使这里的人民看到了治穷致富的希望;在其发展的艰难征途上,挥洒着“领导苦抓、干部苦帮、 群众苦干”的辛勤与汗水,铸就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功徳丰碑硒砂瓜产业的迅速崛起,来自市领导对中卫市情的深刻认识,来自决策者对山区群众贫困生活的深情关注,来自各级干部对“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统筹发展”战略决策的忠实践行,来自社会各方面倾力解决“三农”问题、谋求山区发展的执政理念,来自全市各族人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实践。硒砂瓜产业的迅速崛起,靠的是几十万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靠的是推动工作的“三苦”精神;靠的是中卫人从不服输、永不言败、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决心和意志;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激情创业的扎实作风。硒砂瓜产业的迅速崛起,实现了山区百姓治穷致富的期盼;在硒砂瓜产业发展的艰难征途上,凝聚着各级干部的心血和汗水。历史,将会铭记他们的功德。
  人们不会忘记,3年多来市、县、镇 (乡)领导往返于山区,研究规划,制定方案,发动群众,指导压砂、抗旱保苗、组织销售……令人记忆犹新的是,2005年的7 月,烈日炎炎、持续高温,在那山上连鸟都不见的日子里,刘云书记、石磊副主任等市级领导带领全市机关干部奔赴压砂瓜地,与群众一起抗旱保苗,以自己炽热的赤子情怀感动着干部和群众。
  人们不会忘记,3年多来万余名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在沿中卫城区香山,海原兴仁、 高崖、关桥,中宁鸣沙、喊叫水、恩和达数百公里的干旱带上;水务系统的干部职工日夜奋战、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建设盼望已久的扬黄补灌工程;农牧林业系统的干部职工吃住在一线,指导种植、抗旱保苗、组织销售、申报品牌、培育流通组织;交通部门上山修路,武警、消防官兵拉水保苗,金融部门贷款支持,各行各业通力协作,汇成了一曲“战胜旱魔、造福人民”的悲壮乐章。这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忠诚、一种奉献。正如刘云书记在2006年全市硒砂瓜基地建设总结表彰大会上所指出的:“通过压砂种瓜,我们还得到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中卫精神,这将成为今后做好各项工作的制胜法宝。” 建成百万亩种植基地,仅是实现了阶段性的既定目标。 做优做强这一特色产业,最终给这方百姓带来实恵、留下优美的生态环境,才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任重道远,尚须全市各界众志成城、奋力跨越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把硒砂瓜产业做优做强,进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已成为市委、市政府奋力探索开拓的新课题:实施反季节种植,食用瓜与产籽瓜相搭配, 建设田头和区域批发交易市场,培养发展经纪人流通队伍, 开拓遍布全国大中型市场的销售基地,大力推进枣瓜间作种植模式……这一系列具有长效机制的惠民举措,使广大瓜农看到了广阔的前景,坚定了发展的信心。试想,经过8年到 10年的发展,这片曾经荒凉的干旱带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丰厚的收入,还将成为宁夏新的生态屏障。到那时,生活在这片干旱带上的回汉群众将彻底改变命运;那种“苦死老子、吃死儿子、饿死孙子”的担扰将不复存在;留给子孙后代的将是一个优美、富绕的生态环境!随着产业的发展愈加深感任重道远, 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在这次全市压砂工作会议上市领导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三苦”精神和“两情” 作风,在保质保量地完成今年27万亩压砂任务的前提下,切实抓好产业后续工作。不断探索新的种植模式,特别要抓好品种的优化;研究硒砂瓜的品种搭配,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硏究科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新方法;搞好品牌保护和销售市场的开拓,最终让农民获得高效益;加大考核力度,把发展壮大硒砂瓜产业作为考验各级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实践平台。刘云书记要求全市各级干部:一定要把领导的肯定、社会各界的赞扬变成一种动力和压力,切实保证砂压得上,瓜种得好,销得出,并卖个好价钱,真心帮助干旱带上的农民走上致富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3年的奋斗里程,中卫的硒砂瓜产业正在做大做强,中卫市的发展正经历着激情的跨越,中卫人民正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上书写着载入史册的绿色丰碑!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侯福华
责任者
田永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