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沙坡鸣钟新神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1510
颗粒名称: 续写沙坡鸣钟新神话
其他题名: 中卫文化名人之三十五
分类号: K828
摘要: 歌德曾说过:希望乃生命的灵魂,心神的灯塔,成功的指导者。一个不放弃希望的人,就能从失败走向成功,一个不放弃希望的企业,就能从平凡走向卓越。 草青黄,尘飞扬,剑气如霜,黄河水茫茫。烈烈风中,四方云动,男儿血正浓,谁不愿胸怀大志梦想成真?谁不愿创造奇迹建功立业?
关键词: 旅游业建设 人物传记

内容

歌德曾说过:希望乃生命的灵魂,心神的灯塔,成功的指导者。一个不放弃希望的人,就能从失败走向成功,一个不放弃希望的企业,就能从平凡走向卓越。 草青黄,尘飞扬,剑气如霜,黄河水茫茫。烈烈风中,四方云动,男儿血正浓,谁不愿胸怀大志梦想成真?谁不愿创造奇迹建功立业?中卫沙坡头旅游公司总经理陶能说: 我要让沙坡头成为中国沙漠旅游基地。 陶能还说: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经典的事件能代代相传那是传播的力量。我们要学会创造历史和文化。
  1987年,陶能处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要么去中卫教育局工作,要么去外事旅游局工作。当时的陶能毫不犹豫选择了外事旅游局,他说他就是想到外面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陶能凭着他的热情和智慧,凭着他的干劲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伴随着中卫旅游业的发展,一干就是20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摸着石头过河,边前进边总结经验,一路颠簸,一路曲折,一路搏斗,使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卫小伙子,成长为一个宁夏旅游界的思想家、梦想家。他虽不善言谈,却能从他不多的几句话中,感受到他对沙漠的热爱,及终身为之奋斗,并与之相伴的决心。 说起刚开始干旅游的时候,陶能感慨颇多。他说那时到中卫旅游的外宾非常多, 他当时负责搞外宾接待,带着外宾骑骆驼走进腾格里沙漠,和外宾朋友们一起扎好帐篷坐下来聊天,然后在大漠营地为外宾们生火做饭,还在挂满繁星的天空下和外宾朋友畅谈理想……他说那段美好的岁月,是用多少语言也描述不尽的。因了那段岁月,他了解到了外宾朋友眼中的中卫有多美,沙坡头有多美,中卫有多美。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陶能越来越热爱他脚下的这片热土了。陶能的智慧在于,他能够对事物有前瞻性,他还敢于放飞梦想。他说, 只要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与文化内涵,将其合理运用,那么每一个景区都会有不可复制的垄断性。 过去,沙坡头的沙只能让人领略到沙漠的一角,游客们来到这里滑沙,漂流,却没能真正地深入沙漠。陶能与沙漠旅游打交道时间长了,他深知来到沙坡头的游客渴望能真正地踏足沙漠,去深刻体会那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而且, 他了解到沙漠旅游不能只靠单一项目来经营,景区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想办法拉长旅游产业链,多种经营互相补充,实现利润的增长。为了实现旅游区的顶级品位,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陶能大刀阔斧,让沙坡头进行了整体妆容全面“变脸”的过程。变脸前的面容代表:黄河漂流,鸣钟滑沙,黄河飞索,治沙博物馆,诗人王维像。变脸后的面容代表:边关古城楼大门,大漠景区,黄河人家,黄河蹦极,黄河水车,水上乐园,海市蜃楼。变脸后的沙坡头,远远看是高高耸起的古堡式景区大门,站在沙坡头南北门前,将会感受到大漠黄河,边关要塞的恢宏气势。整体建筑似雄鹰展翅,与沙坡头的资源特色浑然一体,别具风格。日渐热闹和不断发展的沙坡头让陶能更加信心百倍,他提出不仅要用沙漠的荒凉吸引游客, 还要用沙漠的文化打动游客,而且景区的旅游概念还要从观光向休闲转变,沙坡头不光要为游客服务,还要为服务游客的人服务。就如沙坡头的每一处变化都让游客感到惊喜一样,沙坡头变脸后,很快就吸引了区内外媒体和大批游客的眼球。 沙坡头旅游区位于宁夏中卫西20公里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处。这里集大漠、 黄河、高山、绿洲为一体,既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丰厚,被旅游界专家誉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2007年5月8日,沙坡头旅游区成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也是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 以世界首位的治沙工程,丰硕的治沙成果, 赢得了 “全球环保500佳单位”的殊荣,被世人称为“沙都”。AAAAA级旅游景区是目前国内最高级别的景区品牌。沙坡头旅游区荣膺AAAAA级景区称号,可谓众志成城,铸就了顶级品牌。 通过陶能的不懈努力,已将沙坡头旅游区初步建成了 “中国沙漠旅游基地”、“国际滑沙中心”、“人地关系教育基地”、 “中国长城故乡”、“黄河漂流故乡”,并向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目标大步前进着。游客们住在景区的“大漠客栈”里,看看大漠的夜景,唱着歌数数大漠的星星,顿时忘记了现实中的诸多烦恼,不知是人处沙漠还是魂在夜游大漠。游客们吃在景区的“海市蜃楼”里,看天然沙场起伏,从沙海中伸出的表演台,现代化的灯光、音响, 和独具美国西部风情的酒吧,犹如置身异国他乡。游客们玩在景区,骑骆驼,徒步穿越沙漠,乘坐沙漠越野车,牵引升降伞,伴随着尖声惊叫的刺激感,惊险之余又可领略沙漠的粗犷雄浑和诡异。游客们行在景区,当厌倦了城市生活的喧嚣,人们背起帐篷和炊具,凭双脚行走在沙漠里,与世隔绝,亲近自然,寻找着野外生存的感觉。游客们观在景区,治沙奇迹震撼着世界,“麦草方格”锁住了黄沙,日久天长,“方格”内累积了土质,渐渐生出了小草野花,沙生植物园和治沙博物馆的建立,使人们在观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着沙漠。无疑,沙坡头日新月异的变化及持续性发展,和陶能的经营理念及苦干精神是分不开的。在旅游行业,陶能是个多面手,从导游、行政管理、 策划、宣传、营销等,他一一都干过来了。而且他还有一个爱好,喜欢悄悄地“混”在游客中,看他们骑骆驼时那兴奋无比的样子, 听他们滑沙冲浪飞索时的高声尖叫。他最喜欢听游客对沙坡头的评论,从中感受对沙坡头发展有益的各种议论。以前,沙坡头只是一个有一只翅膀的鹰,它无法飞得高, 也无法飞得远,现在,沙坡头是一只拥有健全双翅的鹰,它正待其时,展翅高飞。 陶能追求着生命的意义,提升人生的价值,而且还胸怀色彩斑斓的梦想。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不但要关心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更要关心他人和社会。只有把自己的人生与大众的利益, 与崇高的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懈地努力,作出自己应有的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为了让沙坡头成为中国沙漠旅游基地,陶能抛开凡尘俗事,跳出狭隘的视野,每天都在沙坡头行走,他从南区走到北区,从黄河边走到沙海中,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大雪飘飘,他每天都不知疲倦地坚持走两个来回。他说他见过沙漠里的各种形态和景色,无论是日出日落,雪后初霁,还是暴雨之后粉红色的沙漠,都已变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是他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 曾经总希望一种花能常开不败,总奢望一种景能永无残色,总希望一个地方能完美无瑕。不断寻觅,不断寻觅,偶然间驻足沙坡头,凝目于无边的沙漠,才略感天人合一的完美情景。陶能在旅游开发中始终信奉一句话,那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那些破坏景区自然生态及合谐的项目,即使经济收益再大,也选择放弃。现在每个进入景区的项目,都要对颜色、形状、建筑高度进行严格审查,比如南北景区大门的改造,请的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设计, 让它更具大漠边关的古朴味道,意义深远。 为了把边塞文化推向高潮,为了全面直观地表现沙漠的色彩美、柔和美、线条美和苍凉美,陶能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所有关于沙漠旅游的资料,用他女儿的话就是“爸爸在电视电影上一看到沙漠的画面,眼睛就会放光。”陶能如此厚积薄发,如此研究丝路文化、游牧文化和边塞文化,就是为了把沙坡头打造得更加完美,更加有层次感和质感,并能真正体现“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的人间仙境。 浩瀚无垠,刚柔相济的沙漠造就了沙坡头的雄奇秀美,也造就了陶能这样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企业领导人。他表情冷峻、 目光敏锐、思路清晰,只要说起沙漠,他就激动,挥动手臂,以此形容沙漠的广阔无边,一种试图纵横沙漠的豪气隐隐而现。面对旅游市场的竞争和变速,他不仅有着令人敬畏的理性,也有着平民化的谦和,这种个性使他的人生更具挑战性,由此,我们相信,他一定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把沙坡头打造成经久不衰的国际性景点,打造成旅游行业真正为世人所瞩目的航母。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健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