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引得远水解近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1107
颗粒名称:
引得远水解近渴
其他题名:
来自马家塘生态移民工程一线的报道
分类号:
F303.1
摘要:
六月初的天气,一天热过一天。站在中宁县喊叫水乡马家塘生态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区周段头村前,连片吐绿的枣树,给人带来一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欣喜。远处纵横交错的渠道正滋润着这片十年九旱的土地,焦渴的旱塬地承载着贫困群众特色产业脱贫的希望,酣畅地吮吸着股股水流。
关键词:
农田水利
农业投入
内容
六月初的天气,一天热过一天。站在中宁县喊叫水乡马家塘生态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区周段头村前,连片吐绿的枣树,给人带来一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欣喜。远处纵横交错的渠道正滋润着这片十年九旱的土地,焦渴的旱塬地承载着贫困群众特色产业脱贫的希望,酣畅地吮吸着股股水流。
这是马家塘生态移民开发项目的一个缩影。如今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的马家塘生态移民开发工程已初显成效。
引黄济困送甘甜年降水量不到260毫米,蒸发量高达 2000多毫米,风沙大,日照长,十年九旱等恶劣的生态环境,多年来就像纵横坐标一样定格在了中宁县喊叫水乡。由于连年干旱,当地人畜饮水开始全面告急。
这里的现实决定了扶贫工作必须首先在水上做文章。把有效涵养水源、有效蓄积天上水和有效开发利用黄河水的“三水”资源作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现状的关键工程——马家塘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工程,于 2004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正式上马。
据了解,该项目区涉及中宁县喊叫水乡11个村,29个合作社,2091户、9987 人,计划投资18324万元,开发利用土地 4.65万亩。项目主要包括水利骨干工程、移民、土地开发及农电网改造,项目建成后将使规划移民8000人,就地旱改水群众 10000人受益。
两年多来,随着项目的实施,在喊叫水乡重点贫困村已矗立起了 4座总装机容量 3916千瓦的泵站,3座总蓄水量达6000立方米的蓄水池。19个各类供水点和43公里引水管道,也开始为当地31642亩土地输送甘甜的黄河水。而项目工程的边开发边利用更是解决了 1.2万人、6200余头大家畜的饮水问题。常常会蹲在渠边看水的村民刘进忠逢人便说:“我们山里人同川区一样有了水浇地,庄稼再也不会旱死了,吃饭有了着落 !”咬定产业不放松原来,喊叫水乡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水的到来,尽管让项目区涵盖的11个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但项目实施规划方案与当地群众思想观念开始出现种种反差,要让珍贵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种什么、怎么种?成了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在马家塘项目实施工程中,扶贫干部发现项目区周段头、高岭等村,部分农户在自家门前栽植的枣树,成活率高,收成不错,堪称贫困户的庭院经济,于是开发点灌土地开始成为栽植枣树的试验田。在多方的支持下,周段头村种下的1300多亩耐旱枣树因为有水的保障,成活率达90%以上。 项目区群众看到了枣树发展的前景,开始自发种植枣树,目前项目区1万余亩枣树、 枣草间作基地慢慢地形成了。
硒砂瓜是脱贫致富的另一经济增长点 2006年中宁县又在马家塘引水工程的基础上,投入资金建设了周马庄子、五丰台、喊叫水三村硒砂瓜补水和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区三村因此也成了种植硒砂瓜的重点村,累计压砂1.5万余亩。这种石头缝里长出的西瓜,被称作拔穷根的产业,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信心,如今硒砂瓜地里一片繁忙景象,贫困群众争先恐后补苗、灌水。
.目前,马家塘项目区开发328万亩土地,栽植枣树1万余亩,发展硒砂瓜1.5万余亩,种草养畜、马铃薯种植也已小有规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项目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开始显现。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永福
责任者
陈学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