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西北第一剪剪出绚烂的人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0655
颗粒名称:
西北第一剪剪出绚烂的人生
分类号:
K825
摘要:
喜欢伏兆娥,是因为她善良,朴实,热情,为人真诚。欣赏伏兆娥,是因为她不但是民间传承剪纸艺术家,而且是一个优秀的成功的母亲,一个温柔敦厚的妻子。敬佩伏兆娥,是因为她是中国唯一的一个靠剪纸买了楼房,买了私家车,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女人。她说她是个流浪艺人。她这样说的时候脸上阳光灿烂,没有一丝流浪艺人的忧郁和落寞,有的只是安居乐业的快乐和欣慰。
关键词:
人物传记
剪纸
内容
喜欢伏兆娥,是因为她善良,朴实,热情,为人真诚。
欣赏伏兆娥,是因为她不但是民间传承剪纸艺术家,而且是一个优秀的成功的母亲,一个温柔敦厚的妻子。
敬佩伏兆娥,是因为她是中国唯一的一个靠剪纸买了楼房,买了私家车,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女人。
她说她是个流浪艺人。
她这样说的时候脸上阳光灿烂,没有一丝流浪艺人的忧郁和落寞,有的只是安居乐业的快乐和欣慰。她是十多年前受著名作家张贤亮邀请,从海源县兴仁镇来到银川,发展她的剪纸事业。剪纸是常见的一门民间艺术,伏兆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终于成长为一个著名的民间传承剪纸艺术家。张贤亮说伏兆娥是从宁夏一个偏僻的山沟沟里飞出来的“凤凰”,还说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总会生长出真情,真情又像大地上氤氲之气苒苒蒸腾,而伏兆娥就好像是那片氤氲之气中一丝袅袅的光彩,常给生活的人们一些养目的滋润。
是的,伏兆娥是独特的,她不但是山沟里的凤凰,她还是山里人色彩斑斓的梦想和希望。她自幼酷爱剪纸艺术,小的时候, 她经常坐在炕头,坐在窗前,坐在门坎上剪猪、剪羊、剪鸡,剪一切活的动物,也剪太阳、剪月亮、剪星星,剪有光的物体,凡是入她眼的物体,她都靠自己的想象和巧手,剪出五彩缤纷的图案。早些年,农村家家户户过年是少不了窗花的。不管是有钱的人家, 还是没钱的人家,逢年过节都要在窗格上贴各种动物图案的窗花,那过年的气息一下子便扑面而来。想想过去的事,逢年过节是伏兆娥最快乐的时光,她一天要跑好几家,给亲戚剪、给邻居剪、给朋友剪、给同学剪,剪了一张又一张,剪得手指酸疼,胳膊发麻,但是她乐此不疲,精益求精,只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夸赞和认同。有时候,镇上谁家的儿子要娶媳妇了,谁家的女儿要出嫁了,她就会自动去给人家剪墙上贴的“龙凤呈祥”,门窗上贴的“小飞人”和“庆丰收” 等最原始最古朴最能代表喜庆和人类情感的图案。她是真诚的,也是勤奋的,她热情饱满地用手中的剪刀描绘着家乡的风土人情,也淋漓尽致地抒发着一个乡村少女的所爱所恨,喜怒哀乐。那一张张红纸,在她的手中,不再是一张张普通的纸了,而是她人生历程中最精彩最有含金量的一部分。
当然了,剪纸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缩影,它的功用不仅是装饰,还能起到娱乐、教育、休闲等作用。随着岁月的流失,不断增长的不光是伏兆娥的年龄,还有她对剪纸的重新认识和对剪纸价值的重新构建,她认识到剪纸是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要记住、 要保存、要传承,要发展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民间艺人的责任和义务。伏兆娥的认识提高了,思想境界就有了质的飞跃,她于1986年结业于中国剪纸函授中心,后又被中国剪纸协会选送到宁波市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一年,并于1997年举家从海原农村来到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和 王陵搞剪纸创作。从此把剪纸艺术作为了她终生追求的事业。
有一句被很多人说烂了的话,伏兆娥从来不说,那就是做女人太累了。
有风有雨的日子,天是灰的,路上有泥泞。很多女人都在悠闲地生活,可伏兆娥却忙着在她的工作室里研究剪纸的艺术特点,研究剪纸的品种,规范剪纸的工具和材料,还到市科普馆剪纸舒缓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多女人不顺心了就会撒撒娇,发发火,哭哭鼻子,可是伏兆娥没有这样的专利和特权,因为她很忙,她没有时间做小女人状,她的眼泪都是深夜偷偷流到枕头上的。 她于1993年作为宁夏艺术代表团成员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她把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精髓在陌生的国度里做了非常精确的传播和宏扬,她是自豪的,也是沉重的。那时候,她就觉得,中国的剪纸艺术不能在她这一代消失,如果她放弃了,那她就是罪人,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后人。从日本回来后,她“放下架子”,很快找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家的位置,把民间艺术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一直不靠“上级”发工资,令人刮目相看地经营着她的剪纸工作室。多年来,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到她的工作室观赏和购买她的剪纸作品,在这些游客中,大多数是外地人和外国人。她一边经营着自己的剪纸工作室,还一边不断地参加全国各地的艺术交流会议,以便提高和更新自己的剪纸艺术水平。她付出了汗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她的300多幅作品在《人民日报》、《民族画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等三十多家报刊上发表和报道,她出版发行了《伏兆娥剪纸集》和《怎样学剪纸》,她的剪纸作品 “+二生肖”等20多幅作品被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收藏,她的四大名著系列人物被 1999年中国民间剪纸博览会选中两部印为火花集,她的剪纸作品“永久和平”被中国剪纸研究会印制为贺年卡发往世界各地。
她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
她是被国际中华人才专家协会授予的中华当代文化名人。
她是被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誉为的西北第一剪。
她是第四次世妇会共认的中华巧女。
她的小传被录入中国民间名人录和中华名人大辞典。
这是多么至高无上的荣誉,让她激动, 令她幸福,也将永远激励和鼓舞着她。她知道,这是拿钱买不到的东西,更是她不能轻看和小视的东西。
是的,种种荣誉纷至沓来,说明了在现代生活中,传统的剪纸艺术并非找不到容身之地。伏兆娥的成功就是把剪纸融入了现代生活,并挖掘出潜藏的商机,走了产业化的路子,真正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的空间。伏兆娥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尤其值得民间艺人仿效和追随。她珍惜这些荣誉,也感谢生活。正如她自己所说,她就是个流浪艺人, 而且对民间剪纸艺术情有独衷,永不放弃,并与时俱进,配合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环境,剪出了民间传统的二十四孝图卷。人物形象各异,神态逼真。凡是到她家作客的人,她都无偿送给一件她的作品,并给客人细致地讲解着那些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 听她讲述剪纸和民俗故事的时候,仿佛回到了远古和洪荒时代,那种质朴和纯真一下子就感染了在座的人。伏兆娥说家里平时人很多,亲戚走了, 朋友来,总是热热闹闹的。
伏兆娥家的墙上挂满了字画,有名家的,有她女儿画的,也有她自己的剪纸作品。她说家里很乱,她经常收拾,却收拾不出个样子。其实不是乱,而是丰富,充实, 像个博物馆,又像个收藏室。走进她的家, 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她的剪纸艺术充溢着屋子的各个角落,内容包括民间故事、戏剧人物、花鸟鱼虫等,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她女儿的素描,人物肖像画,还有书法也以日益丰富的现代气息冲击着母亲的原始艺术。伏兆娥笑呵呵地介绍着自己女儿的绘画成绩,也兴致勃勃地聊着曾经温暖过很多人记忆的剪纸窗花。她说剪纸的质朴和纯真是现代的塑封画和塑料画难以企及的,她说民间剪纸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而又用剪刀和纸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这可能是她对剪纸艺术的一种定位,也是她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定位。 她是个好妻子,是个好母亲。她厨艺不错,女儿和丈夫都爱吃她做的饭。大女儿在宁大美术系学白描,从小就喜欢绘画和书法。二女儿在西安工程大学美术系,三女儿正上高中,虽不爱好美术,但学习成绩优异,有望考入重点大学。三个女儿是伏兆娥人生成功的另一个侧面,她说她非常支持女儿的选择和艺术追求,前后为女儿的学业投资近20万元,还给女儿各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就是希望女儿将来能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她不是个一般的母亲,她在女儿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她说她是个事业和家庭都想要的女人,不像很多女人,有了事业就不顾家庭。看着她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看着她身上洋溢的快乐和幸福感,看着她剪纸时神采飞扬的精气神儿,看着她做饭炒菜时的麻利干练劲儿,你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也是一个有质感和色彩的女人。她从那片好像被人遗忘的寂寞的黄土高原上走到了生活的前台,一路征尘体肤劳顿,心头有几多伤痕几多磨难,但她总是一脸阳光,笑容明媚。 她说没有伤痕和磨难,就没有今天的她。 是啊,她不是“水做的女人”,也不是“女强人”,她所看重的,是亲情和友谊,真诚和信赖,她所追求的,是一种妙手还春、巧夺天工、天人合一的剪纸艺术境界。
伏兆娥本身来自民间,与老百姓心灵相通,情感一致,她的一幅幅剪纸作品带着浓郁的乡俗乡情,带着北方妇女在炕头窗下的情思,带着庄家人的希望、梦想、喜怒哀乐,飞向中国的城市和乡村,飞向异国他乡,仿佛一只只灵动的手,抚慰着人们的精神和心灵。虽说她已不年轻了,但她还想搏一搏。黄昏还没有降临,秋菊总是在凉风里呤唱,一岁一枯荣的原上草只为那些有奋斗精神和有追求的人舞蹈,这个世界从来都只为伏兆娥这样有智慧的女人搭建成功的平台,展示绚丽多姿的身影。一旦时机成熟,她便会把积蓄的力量全部释放出来,而她的生活也将会更加绚烂多目,芳香四溢。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健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