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极有可能在海原辞世秘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9891
颗粒名称: 成吉思汗极有可能在海原辞世秘葬
其他题名: 一个世界之谜有望揭晓
分类号: K827
摘要: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蒙语意为“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西方很多崇拜者称他为“全人类的帝王” 。 就是这位全人类都知道的帝王,只因古代蒙古族特殊的秘葬习俗,其具体在哪里去世?哪里埋葬?历史的车辙已经驰过了780个年轮,却无人知晓,成为千古之谜, 也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和崇拜者所探寻的谜之一 。
关键词: 人物传记 蒙古时期

内容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蒙语意为“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西方很多崇拜者称他为“全人类的帝王” 。 就是这位全人类都知道的帝王,只因古代蒙古族特殊的秘葬习俗,其具体在哪里去世?哪里埋葬?历史的车辙已经驰过了780个年轮,却无人知晓,成为千古之谜, 也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和崇拜者所探寻的谜之一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海喇都”这个地名被人释读,“世界之谜”即将由此揭开……征服了欧亚的帝王却没有征服哈老徒成吉思汗1162年出生于蒙古部乞颜孛儿只斤氏的一个贵族家庭,本名铁木真,“成吉思汗”一名是后来统一漠北草原、荣登大汗宝位时,臣下奉上的尊号。 约在1189年,铁木真被拥戴为蒙古部乞颜氏首领,称汗。在以后的十几年里,他逐步统一了漠北草原。1206年,成吉思汗荣登大汗之位,宣布建立大蒙古国。统一的蒙古民族开始形成。 此后成吉思汗展开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先是进攻中原的女真族金朝,迫使金将首都从今天的北京南迁到开封,困于河南狭窄之地。随后因蒙古商队被杀,成吉思汗于1219年大举西征中亚的回族教强国花剌子模(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将其灭亡,前锋军队一直打到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一带。 西征返回途中,西方很多崇拜者称他为“全人类的帝王”。成吉思汗于1227年又发起了对党项族 政权的进攻,然而到达萨里川哈老徒却出师未捷,崩于行宫,时年66岁。
  “萨里川哈老徒”这个地方就是成吉思汗没有被征服的地方。
  秘葬习俗使其成为世界之谜古代蒙古族人有着非常特殊的秘葬习俗,《马可波罗游记》中载:“大汗葬时极秘密,沿途见人,皆杀殉之。”成吉思汗秘葬后,监国拖雷派以乌达吉干户长所属兀良合部警卫骑兵千人日夜巡守。他们“置遗像于其地,香烟不息,不准任何人进入此地,包括四大斡尔朵之人(成吉思汗夫人所在的大帐)也如此。 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 人莫知也” 。
  《黑鞑事略》一书中也专门讲到蒙古人“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的习俗。 元末人叶子奇的《草木子》一书同样描写了蒙古帝王死后的丧葬情形。他们死后一律被送到墓地深埋,埋毕用万马踏平,待草长之后再解严。那么成吉思汗的亲族要想祭奠他又该如何找到埋葬地呢?原来人们会在死者葬地迁来一只驼羔,他们当着母骆驼的面将驼羔杀死并将血洒在墓地。 以后每遇祭祀的时候,人们就把那只母骆驼牵上找墓地。如果母骆驼在一个地方久久徘徊,哀鸣不已,那么这个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母驼死亡后,就连成吉思汗的亲族也不知道其葬地了。 蒙古族人非常特殊的秘葬习俗,使成吉思汗究竟于何处去世、埋葬于何处,到现在为止没有确定,成为了世界上一个干古之谜。
  各国学者均在不间断地寻找成吉思汗,因何原因死去?死于何地?葬在何处?这个“谜底”究竟是什么, 一直是后人、学者孜孜不倦、乐于探求的课题。
  1966年9月,一帮“破四旧”的造反派闯进位于内蒙古的成吉思汗陵园,赶走了守护祭祀的人员,大肆破坏里面的文物。他们打开成吉思汗灵柩,想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原来里面只放着一小团白驼毛,失望之下,这团白驼毛自然轻易被遗弃了。 一个美国青年穆里•克拉维兹,用多年的时间来研究成吉思汗去世和秘葬之地, 多次请求在内蒙古进行考古活动,均没获得允许。终有一天,也就是2000年夏天,白发苍苍的穆里•克拉维兹用50多年的追求精神,感动了当地人,他们答应了他的请求。他也于2001年7月底在宾得尔山北面的乌格利其贺里木发现了距地面11米的一个庞大陵墓群,可最后证明这实际上是一处成吉思汗的假墓地。 前几年蒙古国社会科学院和日本考察团曾在蒙古国肯特地区的3个重点地区进行联合考察,使用了多方面的考古学知识和最先进的人造卫星探测仪进行探测,但3年过去,仍未有进展。日本考察队长、考古学家加藤进平教授说,寻找成吉思汗陵墓的难度很大,卫星探测器只能区分草类形态和岩石,其依据是经人工挖掘的地方和周围草木形态上的细微差别。长于判读卫星图像的日本东海大学,使用这项技术可以勘测到地下20公尺深处的状况,然而却没有结果。 〜无数的国际国内专家、学者为揭开此“干古之谜”付出了大量心血,但均无结果。
  “海喇都”被人释读揭出谜底在六盘山西余脉下的一个名叫“海原”的县城,元代被称谓“海喇都”的城镇,不知何原因,这条已经走了千年的古“丝绸之路”被封住了,开城府的衙差日夜守护在那里,不允许任何人(包括皇亲)进出“海喇都”。“海喇都”又被元豫王死死地守着。走惯了这条路的商贾人不解、也不情愿、可不得不翻越难以通行的鸟道六盘山道了。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条热闹又繁华的“盐茶马道”就这样消失了,这里成了死角,而且这个死角死了 780个年头。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征虏大将军徐达率领明军由静宁下隆德,度六盘山至开城,遣右丞薛显带兵五千击走驻扎在这里的豫王。元人撤退时,有许多蒙古人没有走,其中就有一个蒙古的万户巴丹留在了这里。“海喇都”被明代的“楚、沐、肃、韩”四王瓜分为牧场。之后,明朝政府开始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移民到这里戍边。巴丹的曾孙满俊曾举旗造反,并有2万人参加。河套的蒙古人在毛里孩的带领下由花马池进入支援,使明廷朝野震惊。满俊的举旗起义的事因,据说是因为明朝四王的掠夺式放牧和移民,惊扰了其祖先的灵魂。明廷派兵3.3万人经数年才平定,后蒙古人又多次争夺此地,均未成功,从而使这里又处在前沿的地带了。 当年明军浴血奋战将士的功德碑,至今还留在海原县西安镇老城村的马王庙里。 满俊被镇压后,明朝政府将西安州城从中间又筑隔离墙一道,将官、民分开居住, 以防再次起义。 清代乾隆年间一名县太爷嫌“海喇都”绕口,将其简称“海城”。到了民国时候,发现“海城”又与辽宁省海城县同名, 又改为“海原县”。改来改去,“海喇都”这个地名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几乎没人知道元代这个地方曾叫过“海喇都” 了,也不知道“海喇都”当年在蒙夏战争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 海原在历史上曾经“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畜牧为天下饶。”在元代也是“风吹草地现牛羊”的地方。当成吉思汗征 到达此地时,他看到这里水草丰美,景色宜人,不禁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将忘之国可以寨之,太平之国可以营之;饥饿之鹿可以果腹,耄耋之人可以息止。”将其誉为“最美丽的高原”。
  2006年11月,原西北民族大学教授、 蒙古、文史专家乔日普吉,应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馆长沙存善先生的委托,考察“成吉思汗去世的地方”而路至海原时,在海原县的街中心惊奇地发现了 “海喇都广场”的碑记。“海喇都”正是元史所记载的“哈老徒”这个地名。“海喇都”与“哈老徒”均是对蒙古语“前哨、前锋、哨位”用汉字音注的异写。那么,“哈老徒之行宫”就是当今的海原县城。《元史》所述:成吉思汗“秋七月,壬午,不豫。已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那么海原县城就是成吉思汗去世的地方了。
  旧城改造惊现元代皇宫建筑物件2000年,在海原县城旧城改造中出土了比较多的建筑物件。谁曾想到这些建筑物件尽与内蒙古锡林敦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出土的建筑物件如岀一辙。从制作精细程度看,应该是元代宫廷的建筑物和遗物。难道元代在这里建过都城?在《海城县志》(光绪年)的建制志“沿革”条里终于找到了 “元世祖取灵州,进兵盐州川,命豫王建国西安州。”的记载。县志中所述的“豫王”应该就是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哈台。 不难看出元代的确在这里建过行宫,名称应该叫“海喇都行宫” 。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进兴
责任者
成吉思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