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的新跨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9607
颗粒名称: 海原县的新跨越
分类号: TU984.11+1
摘要: 4月6日,海原县九彩乡马套村村民杨志昌在集市上拉来了最后一车化肥,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彩色的化肥袋子。杨志昌今年要种植120亩马铃薯,他去年种了50 亩马铃薯,卖了一部分,收入1万元,其余全部留下来当今年的种子。如今,在海原县,像杨志昌一样种植100亩以上马铃薯的大户已不足为奇了。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在促进海原农民旱年增收和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海原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要达到100万亩,比去年增加近 40万亩。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内容

4月6日,海原县九彩乡马套村村民杨志昌在集市上拉来了最后一车化肥,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彩色的化肥袋子。杨志昌今年要种植120亩马铃薯,他去年种了50 亩马铃薯,卖了一部分,收入1万元,其余全部留下来当今年的种子。如今,在海原县,像杨志昌一样种植100亩以上马铃薯的大户已不足为奇了。
  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在促进海原农民旱年增收和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海原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要达到100万亩,比去年增加近 40万亩。市委常委、海原县委书记张存平说:“每亩马铃薯按400元的产值计算,40 万亩的马铃薯产值就是1.6亿元,这将拉动海原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0元以上。” 把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对长期干旱的海原县来说,这是做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海原县是农业大县,雨养农业的特征非常突出。海原县少得可怜的雨,尤其集中在7、8、9三个月,这正是马铃薯生长最需要水的季节。这一特点,既降低了马铃薯种植风险,也降低了生产成本。2005年,海原县提出大力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提出“区域经济特色化、 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发展模式,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切入点,在南部山区大力推广马铃薯种植。2006 年,该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61.8万亩,人均马铃薯收入432元。其中马铃薯种植核心区的树台乡、关庄乡、红羊乡农民人均马铃薯收入1000元以上。今年,海原县以南部乡(镇)为依托,把马铃薯种植范围扩展到中北部,重点在中部乡(镇)大面积种植, 让马铃薯产业进一步形成规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区第二大马铃薯种植基地县的目标。
  海原县委、县政府在抓马铃薯种植规模的同时,还通过在网上发布信息、举办推介会、营销会、外出联系客商等方式吸引外地客商来收购马铃薯。通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来自内蒙古、河南、广东、福建的客商都在该县马铃薯主产区设立了收购点。 由于客商增多,当地马铃薯价格一路攀升, 马铃薯的价格从每公斤0.30元一直涨到了每公斤1.20元。如今在海原县马铃薯主产区,每亩山地可产马铃薯1500公斤以上, 收入1000多元,效益比种植其他作物都要好。“一亩山地能有1000元的收入,灌区的农民都赶不上,不种洋芋种什么?”在采访中,记者能感受到当地农民种植马铃薯尝到了甜头。
  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张,也吸引来了一批客商投资建厂,先后有瑞丰马铃薯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红羊淀粉厂、豪森淀粉厂、杨明淀粉厂等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落户海原。这些马铃薯加工企业有效解决了残损和规格小的马铃薯的销路问题。
  修建马铃薯贮藏窖,实施反季节销售增加马铃薯的产值,是海原县委、县政府让马铃薯增值的又一重要举措。去年,全县充分利用自治区有关扶持项目,新建10吨以上马铃薯贮藏窖779座,动员引导马铃薯主产区农户家家建窖、户户贮藏,极大增强了马铃薯贮藏与反季销售吞吐能力。据统计,2006年全县共贮藏鲜薯29万吨,占总产量的近50%,其中反季节销售24.5万吨,平均每公斤比收获期上市提高了0.20 元,项目区农户增收5800万元。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晓勇
责任者